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W>>王德信

不动之水动兮 不惑之人惑兮

王德信
2017年09月29日16:32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而立之年刚刚结束,不惑之年即将来临,青春痘还未完全消退,老年斑即将长起,人生之疑惑渐少,但免不了时常犯浑。

科技的进步,工业产物的日新月异,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又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是向前走,还是向后转?功名利禄,乃身外之物,但也免不了心生羡慕。为了不成为异类,只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享受着现代文明。也时常作“采菊东篱下的田园梦”,于是想起了自己的理想,……

我儿时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今天我的身份是一名美术教师。虽不是职业画家,但也未曾偏离绘画的梦想。几十年来从未敢搁置画笔。跟其他同仁一样学着数、理、化、语、数、外、历史、马哲等;画着素描、色彩又写着毛笔字。从一高校走进另一高校,从学生变为老师又变为学生,从学习西洋美术到回归中国传统艺术。似乎在人生的这一短暂的情景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这“情景”是设定好的,不可能改变的,那就是时代——当下,也就是说无论你走的多远,或多慢,都不可能逃离时代的网。

从中国传统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到国门打开后人们的茫然与反思,从向西方学习到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再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然而在枝繁叶茂的背后,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根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恰恰是个体人的存在价值,而时代的进步也证实了这一点:尊重人,尊重人性的个体存在。我们人类历史也经历着三个阶段:神的崇拜——人的崇拜——个体自身的人性解放。既然人与人存在差异性,人与人组成的群体、民族、国家就必然存在差异性,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也必然会尊重群体的存在价值,发扬本民族本国家的艺术就成为时代的必然。于是,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使我想到中国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最初的世界也许就是混沌是无差别的,物质的分裂,物种的增多,地域、光照进而影响人群的思维方式。于是产生了东、西文化。西方哲学:注重理性思维,用逻辑推演法;东方哲学:注重主观感受,多内心关照和个人体验。 从人性解放到中国传统礼教文化。儒家认为“礼”是被僭越所破坏。而“僭越”又何尝不是一种历史必然呢。“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假使此命题是真理,我们不得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史为鉴。历史在不断进步,我们今天的人类也并非古人。古人的一切“私欲”和“贪念”我们正在从理想变为现实。我们一边开着汽车住着洋房,一边,呼吁着环境保护;一边啃着垃圾食品,一边谈论着食品健康;以和平的名义,制造着杀人武器。

我们从杂食动物变为被时代“挟持”的“玩物”。为了不使自己更“物质化”我们不得重拾我们最初的梦想,也不得不想起那些心生向往的生活或内心感受。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舍身取义的柳如是等等,他们被多少文人雅士传颂和敬仰是因其气节和人格魅力。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桃花源。而艺术就是开启桃花源的金钥匙,然而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是中的、是西的、是中西合璧的;是复古的还是创新的……困惑至“心魔”生。道家讲“人无完人”此话是说:“凡皆有心瘴或表现为此或表现为彼,修道之本,就是去除心瘴”。少时轻狂已不在,曾经的宏图大志——要做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画家的梦也随着青春痘一样渐行渐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翻山越岭的远赴异乡去体验陌生的人与生活,我们不停的扮演着古人与他人,而忘记了我们自己的内心。当艺术成为艺术生活,生活本身已被艺术绑架了,而我们都乐此不疲的去追逐着。于是在惑与不惑之间,伴随着那个“本我”一起上路去探求艺术真谛。

2016年岁末 王德信 于南昌城东

(责编:赫英海、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