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藏品展示>>C>>陈履生

陈履生:评论家需要独立品格

陈履生
2016年08月31日16:04 | 来源:新快报
小字号
原标题:陈履生:评论家需要独立品格

发展到今天的艺术评论,名声不是太好,一直都像工具一样。不管怎样都无益于专业和社会,也无益于评论自身。如何秉持独立的精神发挥评论的专业作用和学术意义,在当下成为很严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并不是隐性的存在,而是到了没有人喊打的老鼠过街的状态。当然,作为评论家是需要反省的,更需要批评的批评。专业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方面,即使低了或不够,但不会对社会和专业造成危害。问题是专业伦理和学术导向出了问题,则是害人害己。

评论需要独立的精神,评论家需要独立的品格。为社会所左右,为金钱所摆弄,都难以产生真正的评论。独立的精神和品格需要合适的文化土壤,当今中国的文化土壤已经变质或板结,人工的化肥太多,自然的有机肥料严重不足,因此,很难支撑独立的精神与品格,直接导致了批评的萎靡和蜕化,使得真正的批评难以生存。在这杂草丛生的原地,即使有几株健壮的生长,也被淹没在其中而被人们忽略不计。时代发展到今天,作为评论家也是无可奈何。但责任还在。《道德经》之“道经·第十三章”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评论家的“身”是很重要的,自己不珍贵不爱惜,那么,艺术的天下自然就不是你的天下,更谈不上承载天下使命的寄托。所以,评论家的名声很重要。而为了这个社会名声,就不能惧怕因事而得罪人。事实上,从事艺术批评而能守身,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人的选择有时难为外人道,不知为什么。可悲的是,如今,当你告诉别人为什么,别人也未必信,因为现实中很难成立这样的理想化的理由。还是回到过程中来说,愿打愿挨,都是自己的事。过程并非想象中的可以享受的美好,却在丰富自己的人生过程,因此,过程中的苦也好、累也罢,甚至是赶时间的匆匆忙忙,特别是赶专栏中的那个发稿的时间点,最痛苦的是有时候一个晚上在电脑前不知道写什么,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江郎才尽。庆幸的是,还是熬过来了。

这些绝大多数都可以称为评论的文字,表现了一个积累的过程,也反映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历程。

(作者: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