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徐冬冬、刘政安“论道牡丹”

来源:经济日报  2016年05月17日15:54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以其独特品格滋养着文化人心,也承载着华夏大地的文化印记。四五月,正是牡丹在中华大地自南向北次第盛开之时。在北京西山脚下中科院植物所的牡丹实验田里,许多在公园里很难见到的牡丹品种在丽日和风之下娇艳绽放,以地为席,以花为题,一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在此展开。

  对话人——

  徐冬冬(右):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开山之人

  刘政安(左):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牡丹专家、研究生导师、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秘书长

  品味牡丹

  从牡丹花里读懂其自然演变中“知进退、明舍得”的智慧,我想我们才算是懂得了一点点的牡丹。

  徐冬冬:年少学画的时候,我曾画过牡丹,还写过一首诗“洛阳城内三春雨,在我浓淡笔墨中”。但是现在当它陪我度日,反而不画了。越来越觉得要懂得它才能动笔,但要懂得它哪有这么容易。

  刘政安:牡丹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它在地理分布上非常广泛,而且花色、花型也丰富。它是我国地地道道的原产花,起源全都在我国。南到广东韶关,北到哈尔滨,都可以看到牡丹的花影。

  徐冬冬:东晋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里,已经出现了赏牡丹的场景。牡丹的迁徙和文化的流传,关系太密切了。牡丹在唐代就已经是“国花”了,被宫廷尊为“百花之首”。人们把野山上的牡丹花引入到园中,并在画中、诗中有所体现。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个民族就喜欢代表富贵的牡丹花,具有容纳天下的雍容气度。这种审美像血液一样贯穿在国人的文化之中。

  刘政安:牡丹成为现在的百花之王,经过了千锤百炼。牡丹有一个特点,其他任何植物都不具备,“长一尺退八寸”。每当长到一尺高,到冬天的时候,上面就会干枯,只有两寸多活下来,年年如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为来年的抽枝勃发做好准备,而我体会,这也蕴含着“舍得进取”的哲理。

  徐冬冬:进与退,舍与得,在植物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智慧。古人在对自然的观察中,将其凝练总结为人生之“道”。

  中华文化讲究“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退”不是“倒退”,而是“稳中求进”。放在我们这个时代,“进”便体现为创造、创新。

  欣赏牡丹,既要有今天的时代感,也要有历史感和文化的延续。若能从牡丹花里读懂其自然演变中“知进退、明舍得”的智慧,我想我们才算是懂得了一点点的牡丹。

pre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