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兄弟俩痴迷收藏30余年 游庙会"淘"回古董

2014年10月13日14:56    来源:海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明洪武釉里红大碗

  没有华丽恢弘的外观建筑,也没有显眼明亮的指示标牌,海南省盛鼎艺术品收藏交流展览馆“蜗居”在海口市海甸四东路的一座大厦里。可走进这一方天地,竟发现秦砖汉瓦、唐陶宋瓷、晋书元画、明玉清玺……

  展览馆的“掌门人”周大宗及胞弟周恒宗在这里备了好茶好酒,每每有藏友诚意造访,总是热情招待,甚至不惜从封锁的玻璃壁橱里取出一件又一件哪怕是稀世之宝,供大家品鉴、赏玩。说到这里,周大宗又抱出一只元代青花梅瓶给大家展示,“以实物进行交流固有风险,但以宝会友亦不失为一件乐事。”

  出手相救,不舍珍宝流失

  收藏界素有“以宝会友”之传统,收藏家在相互往来交流之间若是对彼此的藏品产生兴趣,很可能物物交换,也可能出价易主,颇为风雅的同时也属皆大欢喜。可无论这些年接触的藏友如何软磨硬泡,有两组字画是周恒宗始终咬紧牙关不肯出让的。

  其中一组是清末民初的书画艺术家吴昌硕手书的四幅石鼓文作品,购于80年代末的安徽。“原先的藏主是一位老先生,他将四幅字卷好叠在一起,放置在阴暗潮湿的箱底,一放就是将近40年之久。”由于多年堆压,环境又不适于存放字画,周恒宗看到这组作品时它们已经“绵软湿润得如豆腐一般,没人敢把它们完全展开”。

  吴昌硕乃清末浙江人,一生以诗、书、画、印这“四绝”名震海内外。而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又以融入了个人特色的石鼓文最为夺目,尤为世人推崇,曾被评价为“气势磅礴,魄力雄伟,用笔豪放,于浑朴中见华滋,与厚重中寓灵动”,近年来由于真品传世不多,收藏价值更是节节攀升。

  而周恒宗所藏的这组作品同样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因此,尽管只是对卷首两行篆字匆匆一瞥,还未见到吴昌硕本人落款的他就决定将其购下谨慎运回家中,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悉心修复。

  “怕虫鼠扯咬,我就把它们铺在床上挂起蚊帐;怕阳光暴晒,我就紧紧拉着窗帘只透着微微的光;怕空气潮湿,我就整日开着空调保持恒温恒湿的状态。”嘴上说着“只是把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周恒宗其实对此倾注了极大的心力,要不怎么在时隔多年后忆起第一次看到被完整修复并装裱后的它们时,仍满面红光。

  用同样的方法,周恒宗还“救”起过清代书画艺术家刘德六的一组字画。“初见时因为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下,宣纸已经变黄发脆,一碰就像摸到一纸细沙一样易碎。”而这组作品同样在他的呵护下重新焕发了往日光彩,只因真爱收藏之人必不舍珍品遗憾流失。

  执着与否,相信宝物随缘

  迷上收藏30余年,周大宗、周恒宗兄弟常年奔波于山西、陕西、广西、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造访民间,巡游庙会,将遗落民间的古董、字画一件件“淘”回来。

  相对于周恒宗偏爱字画,周大宗则对陶瓷情有独钟。各朝各代的陶瓷古董占据了展览馆的大半壁江山。从战国的印纹陶罐、汉代的女子陶俑到唐代的唐三彩、元代的青花瓷和清代的釉里红,都代表了那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民现实生活和该类工艺的最高水平。

  摆在展览馆进门右侧的釉里红缠枝花卉大罐产自元末明初。喜好收藏者均有了解,“釉里红”这一釉下彩绘工艺创始于元代景德镇窑,但起初工艺并不成熟,作为着色剂的铜离子又对温度极为敏感,若是柴窑中火候不到,花纹则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而若是火候略过,铜离子便从釉层中挥发逸出,呈现飞红或褪色现象,纹饰断裂。因此,在清朝之前成功烧制并流传于世的釉里红精品可谓凤毛麟角。

  而细观周大宗收藏的这两个釉里红缠枝花卉大罐,可以看到,它们底色纯净清透,红花艳丽飘逸,落笔之处纤毫毕露、栩栩如生,数百年过去依然保持着水洗一般的光洁透亮。“当时与我一同鉴宝的藏友各自持有不同意见,许多人因为它们太过完美而认为可能是后来仿制的赝品。”可凭着多年收藏的经验和“一种奇妙的缘分”,周大宗还是决定“冒一次险”。后来经过多位文物鉴定专家的鉴别——他的这块宝,押对了。

  “其实我也有过犹豫和考虑,但收藏也注重眼缘,‘对上眼’的宝贝就不要轻易放过。要知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周大宗说道。

  走火入魔,做梦也梦到藏品

  在展览馆中展出的440余件古董和近200幅字画中,有的是单个展出,有的则是成组呈现。其中,一组元代十八罗汉带盖青花瓷瓶古朴而不失优雅,久远而更显釉色,格外惹人喜爱。

  据周大宗介绍,这组瓷瓶共有六个,每一个瓷瓶上都各自绘有十八罗汉中的三位,并落有罗汉的名号。在制瓷艺术中,能在绘图旁注明罗汉身份已属罕见,更为难得的是,该组瓷瓶底部还雕有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头像并署有八思巴文。

  元青花瓷器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多为收藏者青睐。而八思巴文乃元世祖忽必烈时国师八思巴所制,但伴随着蒙元帝国的消亡被逐渐废弃,成为一种“死文字”。因此,带有八思巴文的元代青花瓷器被认为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让这组瓷瓶的“身份”更有据可究,收藏价值也可想而知。

  “最初我只收到这组瓷瓶中的两个,心里十分不甘。”于是,周大宗四处打听并不惜多次往返于海南、江西两地以高价换购,最终才分三次将这组瓷瓶收齐。“那时候每每听到哪里有这组瓷瓶的消息,我就立马赶去一探真假,当然也有多次是无功而返,只是从未想过放弃。”周大宗说,收藏之人追求完美,能成组成套的古董,就是拼尽全力也要寻来凑齐,“或许我是‘走火入魔’了吧。”

  在收藏中“走火入魔”时,周大宗就连夜晚睡觉都能梦见自己追求的古董,“仿佛还能听见山水画里溪水潺潺的声响,甚至梦见瓷画里的十二金钗个个走了出来。”

  他所说的十二金钗是来自意大利的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所绘的十二幅瓷板画像,其中展示的十二位美人柔若无骨,亦嗔亦喜,仿若真人。这套耗费他近十年时间搜集的瓷板画可不简单,光是要烧制这样直、薄、平的瓷板作为“画布”就十分考验当时的制瓷水平。此外,瓷板上的画为郎世宁亲手描绘,而书法、上釉、烧制又得是另请高人。“你看这香腮、云鬓,哪一处不是精益求精?若非皇家工匠,难出此等精品!”顺着周大宗所指,我们看到瓷板上的颜色被完美还原,因是采用矿物质上色所以历久弥新,愈发明艳。

  “还记得每一次见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宝贝,那种激动而震撼的心情都是难以言表的,入手后哪怕天天放在身边看也总看不够。”幸运的是,如今周大宗、周恒宗兄弟有了这一方天地,终于能约来三五好友与此生最爱日日相见,共饮清茶。

(责编:张卉、赫英海)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