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有许多笔墨及形式感方面的探讨,这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绘画理念的影响,对于水墨人物画的中西融合艺术家如何看待?如何创作?对于当下的水墨人物画发展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2014年9月25日9时,青年水墨画家、山东大学美术理论博士李静做客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视频访谈,从其实践经验的角度,来解读水墨人物画的意境之美。
【嘉宾简介】
李静,1979年出生于山东,2001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中国画专业。2006年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专业方向为写意人物,导师韩昌力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术理论在读博士,导师崔大庸教授。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教师。
主持人:鲁婧
摄像:关萌
导播:章然
【访谈内容】
主持人:各位网友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视频访谈。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有许多笔墨及表现形式方面的探讨,这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绘画理念的影响,对于水墨人物画的中西融合,艺术家如何看待、如何创作,是当下水墨人物画发展的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今天,青年水墨画家、山东大学美丽理论博士李静作客人民网视频访谈,从其实践经验的角度来解读水墨人物画的意境之美与创作问题。李老师您好。欢迎您,请您和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
李静:人民网的网友大家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对水墨人物画创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主持人:李老师,水墨人物画在当下发展的脉络是什么?对于水墨人物画的中西融合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静:这几个问题,我想结合起来谈一下。在谈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脉络之前,我先和大家谈一下中西融合的问题。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从以传教的方式传入中国以来,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像明代的画家曾鲸开创的波臣派,还有明代画家陈洪绶的人物作品,还有清代画家任伯年的作品,他们在笔墨和形式上多少都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进入20世纪初,晚清人物画到现代人物画的过渡,也是以输入西方古典写实主义为基础的,像蒋兆和的《流民图》便是写实主义的代表,到了建国以后,文革结束之前,这个写实主义又为政治服务,变成了英雄主义,此时,水墨画的这种艺术性几乎消失殆尽了。针对文革时期对形式创作过份单一化,八五新潮美术之后,在美术界开始了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学习,还有对形式美的诸多探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由意识形态社会转入了消费型社会,这样的转换,由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多元论的影响,使我们的艺术创作开始进入了多种多样的状态,很多传统理念和人文精神都被这种多元论所消减了。而后,后殖民主义的思潮又影响到了美术界,人们开始反思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过分依赖,还有对现代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些简单批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创作群体开始把视角转入了对内性世界的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上。
下面我综合地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脉络是什么样的。它主要有这么几个创作群体,一个是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是以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为主体,对现实生活进行描绘。再有,就是都市水墨,都市水墨,现在作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主要创作组成部分,是主要描绘都市人物的形象、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再有就是新文人画,新文人画是以提倡传统文人画为主旨,对于传统的一些文化思想、艺术精神进行创作,追求一种平淡、天真的艺术情调。新文人画当时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对于过分对传统文化形式上的依赖,还有就是对现实生活缺少关注,所以,作品有时候容易流于单纯的仿古之作,但是当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像1997年我曾经看过新文人画的北京展,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相对于其他一些绘画形式,复杂拥挤的画面,新文人画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轻松的笔调、悠闲的趣味,还是很吸引人的。总体来说,中西融合的问题,中国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我觉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它的借鉴,必须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充分认识,还有就是对现代生活的深切关注的基础上,才可以创作出有感染力、有生命力的作品。
纵观美术史的发展,当代水墨人物画经历了很波折的变化。像在古代,水墨人物一直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到了现代美术发展时期,又一度在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夹缝中生存,历经众多艺术家的努力,我们的当代水墨人物画终于走到了中国画发展的时代前列。
主持人:感谢李老师。李老师用非常简练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水墨人物画发展的脉络。我们知道,李老师也是以水墨人物画创作为主的,您的水墨人物画遵循什么样的创作理念?您认为水墨人物画要表达出什么样的意境吗?
李静:下面我就以心境与仙境为主题来谈一下我的创作理念,以及对水墨人物画意境的理解。说到心境,我认为,画画是一个情感抒发的过程,创作应该表达出心境的自由来。作为一个以绘画为职业的人来说,画画是一件有责任、有担当的事情,即使是在落笔的时候,再怎么放松,也容易怀揣着一颗抱负之心,而人物画在创作的时候对形象要求比较高,下笔就容易显得刻意三分。而中国的水墨人物画是在禅宗的绘画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生发于无拘束、无挂碍思想上的艺术门类,我认为应该追求古人的那种自由畅神,比较洒脱那种文化精神。在创作中,我觉得应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还有就是喜欢的这种方式去创作,不同的人因为他的境遇、兴趣和个性不同,所以,对艺术的理解也不一样,关注的范畴也不一样,不自觉地就承担了不同的艺术使命。而我从小就是对一些奇幻色彩的东西感兴趣,比如说,我喜欢看《聊斋志异》,还有《西游记》,还有《镜花缘》这样的作品,再大点又喜欢看瓦尔德、爱伦坡的作品。历经多年,终于把这种自己对渺渺仙境的向往结合到了自己的水墨画当中,感觉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喜欢表现的东西,心就沉静了下来。这个画画也就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再说仙境,我觉得仙境是源于心境的。画面应该表现的是内心中向往的理想世界。我先说一下,我介绍一下我近期创作的仙人系列,为什么要选择仙人呢?古人经常画神、画佛,我觉得神佛都是一种更高智慧的存在,他们承载了更多的使命,而且等级分明,而仙人则很生活化,修仙悟道,超脱凡尘者皆可成仙,我对画面追求一种自由闲适的情趣,感觉仙人比较适合我这种精神表达。我在画面中刻意弱化了人物的表情,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主次关系,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呼应,还有人与环境的融合,来表达人物的神采,为的就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境界。我描绘的环境是仙境,每个人心目中其实都有一个美好的存在,我心目中的仙境是安静平和无忧无虑的地方,我在画面中经常选用传统中的吉祥元素,比如葫芦、灵芝、祥云、日月、松塔这样的东西,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皆可成仙,对仙境的美好描绘,使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感觉可以修养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境界。未来我还想创作一下侠士题材,我从小听我爷爷讲武侠故事长大的,对这个武侠传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觉得这种侠客们在仙山秘境之中修炼武功,吸收日月精华,飞檐走壁,行侠仗义,经历各种传奇故事,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事情。现在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比较大,情感比较淡漠,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我觉得比较缺少,通过对题材的描绘,我觉得可以是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使人们的心灵得以放松,当然这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今后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主持人:感谢李老师,看了李老师的仙境系列作品,我们内心也很向往的一个世界,就跟世外桃花源一样,其实水墨人物画也称写意人物画,它最大的创新就是写意性,这个写意性是非常难以操控和把握的,我想这个也靠艺术家自身的这种精神层面的修炼才能达到这种真正的忘我的境界。水墨人物画的时代性是比较突出的,在临摹传承方面主要继承古人哪些精神?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
李静:说到对古人这种精神的传承,我觉得在水墨人物画方面主要有三点,一个是气节,我觉得艺术家的气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家有什么样的气节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作品,回顾古代水墨人物的这些艺术大家们,他们多数都是一些气节极高,个性极强的人。比如说宋初的石恪,被授予画院之职却不愿意接受,有达官贵人请他作画,他又经常在画面中留下讥讽之笔。而梁楷被皇帝授予襟带却挂在院子里的树梢上飘然而去了。再说到法常,他对当朝名相贾似道的种种昏庸无能敢于直言抨击。他们都是一些舍得放下,勇于突破的人,正是由于这样的个性和这样的气节,才会创作出不装规矩、豪放洒脱的水墨人物作品。再有就是传神,古人对水墨人物画的创作是非常注重传神的,古今时代在变,人物的精神面貌在变,我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学习古人对这种传神的重视和精神,才能创造出形神兼备的作品。再有就是创新,我认为,有时代影响力的作品,都是勇于创新的作品,有创造力才有生命力,像吴道子的吴家样,还有就是梁楷的的泼墨法和简笔画,都是因为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才被后人所推崇。
下面我再谈一下我对临摹课教学的一点认识。现在我们在临摹教学中,除了水墨人物画课之外,都有明确的系统的临本,像工笔花鸟画,一般都是以宋人花鸟为临本,而工笔人物是以《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为临本,写意花鸟和山水临本更是不胜枚举,为什么水墨人物临本如此少呢?可能因为传世作品少,临摹起来程序性不强,再加上古今形象差异大等问题。但是我认为,中国画历来是讲究传承的,从素描直接过渡到写生,很多学生都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表现,所以我认为在写生之前还应该对传统的技法和精神进行深入的学习,对临本的选择,我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比如说,如果想把握笔法的多样性,可以临摹陈洪绶的《水浒叶子》,虽然这是一套白描临本,但是由于它笔法多变,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性,都融合了不同的处理手法,我觉得可以产生很大的收益。对于快速地用简略的笔墨去把握形象和人的精神气质可以临摹梁楷和法常的作品。再有就是把笔墨色与环境相结合,可以借鉴任伯年的作品,对人物画趣味的把握,可以借鉴金农和齐白石的作品,这是我对临摹的认识。
主持人:给我们上了很实用的水墨人物画的课程。从水墨人物画到写意人物画最大特性是写意性,写意性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意向放形,刚才您讲到气节问题,我也非常有同感,我感觉艺术家,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主观情思及抒情、性情的表达,我想艺术家的气节非常重要,直接反映到艺术家的创作作品中。水墨人物画除了临摹传承之外,我想写生对于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应该也很重要,它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李静:谈到写生,古人历来都是很重视写生的,唐代画家张璪曾经提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生便是一个师造化的过程。造化是指繁衍生息的自然界,如何在大千世界,众生百态之中,找到只有我能关照到的内心世界,并通过笔墨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像古代的艺术家在这一点上做了很好的,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是创作的时候,我认为,对自然界的把握不是一个简单的描摹客观世界的过程,本身自然的产生就是很丰富、很奇妙的,繁多的物种息息相生,其中的奥妙是体味不尽的,除了对自然形象进行艺术化的描绘,我认为对自然的灵性也可以进行艺术化的表达,这个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
主持人:水墨人物画创作如何做到传神呢?这个形是一定要准吗?还是笔墨技巧支撑下的表现出来的某种精彩呢?
李静:说到传神,我认为要想做到传神,首先要重视传神。说到形神关系,东晋顾恺之有一句名言“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说的就是眼睛的描绘对于传神的重要性。顾恺之认为点睛之笔是大小宽窄还有落笔的深浅等细小的变化都可以影响到神态的表达。但是了解古代人物画的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其实古人的点睛之笔就是一个小小的墨点,而现代我们的人物画表达更真实,更丰富的多,比如说,瞳孔,还有就是黑眼球,甚至眼白上的高光有时候都表现出来。但是,这种传神的感觉,离古人感觉有相当的差距。我有时候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可能和我们的教学体系有关系。比如说,我们的教学是以素描入手的,把静卧和石膏像这种毫无生机的东西作为我们造型手段。在学生时代,在画人的时候往往就不把人当成有情感的对象来画,而是可能只是作为一个摆着造型的模特。所以,想做到传神就很难。还有就是当代水墨人物画对形式、观念、时代性等探讨很多,对传神关注却比较少,关注的少了,就自然很难做好。相传,顾恺之曾经为裴楷画像,脸上添了三根毫毛便神奇必现了,我认为要是有传神的意识,笔笔可见精神。即使画一个寥寥数笔的背影也可以把人的神采画出来。除了与形有关以外,这个传神与笔墨和画面的气息都是相关的。
再举梁楷的例子,梁楷在早年的人物画都是工细一类的,比如《八高僧图卷》、《出山释迦图》,他描绘的这个表情都很平淡,一目了然,有微笑的,有严肃的,有愁苦的,但是梁楷的中晚期作品都是些大写意,人物的表情非常丰富,有的甚至是哈哈大笑的,但是他表现气息却很清,很生,甚至带点苦味的。这是一种狂放的形态,其实表达的是一颗悲悯的禅心,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如此让人着迷,我觉得就是因为画家把握住了人类丰富而又奇妙的情感,水墨人物画由于笔法多变,我觉得更适合表达人物的这种情感世界。
主持人:感谢李老师。我想传神其实重在神,其次在形。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当代水墨人物画如何做到与外在环境某种融合呢?
李静:总体来看,现代水墨人物画主要描绘的就是都市喧嚣热烈的现实生活,我认为,现实生活就是比较喧闹,人的压力很大,情感也是比较浮躁的。我认为,应该更多的去关注一下田园生活,还有就是自然生活,需要更多安静、沉着的东西去平和。或许有人说,那不是离现实太远了吗?可是像古代人们的生活也是充满了一些贫困、饥饿、战乱,这些社会问题比我们现在要多得多。但是在人类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水墨人物画形成的是追求虚静之美、包容拙朴的文化传统,所以我提倡我们的当代水墨人物画也应该走向自然,走向田园,走向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环境与空间。
主持人:感谢李老师,李老师刚才对这个问题的解读让我想起了一段话,那就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理论很早开始重视画家主观情思的表现,强调艺术家个人在内在人品、胸次、气质、性情、意兴的重要性,艺术家表现不再着眼于客观对象之形神气韵,而专注于艺术家个人内在的精神性思,还有逸韵意兴,使水墨画所洋溢的抒情写意性艺术表现的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自我的精神情感的升华,如果这种反映在作品中绵延不绝,其实是民族精神在绘画中的延续。
感谢李静老师,我们今天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