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近代名家>>余本
人民网>>书画>>正文

余本:凭空构架的画作只是装饰品

2014年07月25日14:10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中国第一代留洋油画大家余本生前如是谈创作——

  1937年,徐悲鸿来到了香港,经人介绍认识了广东油画家余本。当时,徐悲鸿参观了余本的画展并走进了他的画室后,惊奇地感叹:“我以为油画在中国是个处女地,尤其是南方,想不到香港竟然有两位出色的油画家:一位是李铁夫,一位是余本。”

  的确,作为第一代留洋的油画家,余本的艺术可谓是中国现代油画史上一个独特的类型,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影响。在《本质?本色——余本写生作品展》即将于广东画院美术馆开展之际,我们就系统地回顾一下余本先生光辉的艺术成就和高贵的人文品格,以缅怀这位中国油画界的先驱。

 

  中国第一代

  留洋油画家

  这位让徐悲鸿惊叹的油画家余本,原名余建本,祖籍广东台山。父亲把余本送到海外,原本没想让他学画,因为他觉着画画没什么出息。但是,余本自幼酷爱画画。在加拿大,为了学画他无心赚钱。父亲知道后大为震怒,便断绝他的生活来源,而贤惠的妻子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她不仅独自操持家务不让余本分心,还变卖自己的首饰供余本学画。1928年,余本考入加拿大盛尼美术学校;1931年毕业于多伦多省立安德里奥艺术学院,并以当时创作的油画《拉琴者》在渥太华加拿大全国美术展览和世界博览会上一举成名。1935年,余本回到了香港。1956年9月,他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外知识分子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举家回国定居。从1957年开始,余本的油画艺术就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之后,他又力图做一个“半路出家”的中国画家,通过水墨去探索民族的绘画传统,以便在油画创作上对民族化有所借鉴。

  “作为中国第一代留洋的油画家,余本先生一生的艺术探索与成就,恰好印证了中国艺术家们对西方艺术历代的精华——从古典写实主义到转折期的印象派、直到现代艺术各种流派而形成的序列进行的系统吸收与创造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微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纵观他的作品,均可见其笔触结实厚重,结构严整自然,画面朴实具体量感,色调写实且变化微妙。无论是意境深幽的自然景色、形态各异的景物描绘还是朴素真切的人物肖像,总能带给人以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感动。因为这些完全是这位艺术大家笔下充满情感的真实写照,而其中所概括和开拓社会生活的各种题材,更透析了其大胆探索艺术人生(微博)的哲理,也正好向后来者展示一段贯穿其毕生绘画创作的艰苦历程,展示一段艺术道路中的心血传奇。”

  源于生活

  专注写生

  中国著名艺评人郁风先生曾如此评价余本:“如果对景物写生,很难摆脱许多自然中杂的东西,看一笔画一笔,像就像了,但作者的‘意’却看不到了。如果在当场只是画简单速写,那情况就不同了,因为用简略的笔法来画不只需要用眼和手,也需要用脑子去区别一般和特殊、主要和次要,去粗取精,经过一番初步提炼和概括的过程。这样,在画正式色彩稿时,就能比较自由地以速写稿为依据,又能按自己的意图去发挥想象。但能做到这点是不简单的,只有通过勤恳的艺术劳动才能达到,余本的写生方法就是这样摸索出来的。”这段话是对余本艺术创作的中肯评价。

  余本先生历来十分重视写生,并视之为创作中搜集素材的重要手段。对于从事油画创作的余本来说,写生对其描绘景物的细节和光影变化的体会极为重要,所以饱览名山大川,“临渊摹笔”成为其体会生活、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把画框搬到户外”是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正是这种绘画方式的变革,改变了西方传统的绘画,使得画家在阳光下对景写生,能够充分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在余本看来,写生一方面可以锻炼其技法,为其油画创作收集素材,另一方面又能成为完整的具有创作性的艺术作品。这次重点展出的写生作品,让观众从另一角度感受到他的这种沉醉于中西绘画精神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状态和道路。或许是“不要失掉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的西方现代艺术理念,让余本的绘画既有客观自然再现又具主观精神表现,将东西方艺术精髓转化为自身修养,并源源不断地为其注入持久的生命活力。

  众家评说——

  “我们常说,画肖其人,或其人如画,意思是说,人与画有其一致性。人有人格,画有画品,人格可以体现于画品,画品可以窥见其人格。我喜欢余本的画,也喜欢余本的为人;从画品来说,他的画是真诚的画;从人格来说,他是真诚的艺术家。

  人是要真诚的,画也要真诚,他把两者统一起来,不做虚伪的人,不画虚假的画,也不自我吹嘘。他画他喜欢的东西,他认为怎样好,就怎样画,他的话,就是他心坎里的话儿。”

  ——关山月(岭南画派大师)

  “他是一流的好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老实而灵活的人,勤奋而富有才华的人和十分自律的人。我喜欢他的作品,用笔很爽脆,格调很高贵,风格介于印象派和学院派之间,又有自己的面貌。三十年代,徐悲鸿从法国回来,原以为中国没有油画家,谁知道在香港认识了余本,到余本的画室后大吃一惊,余本一下子拿出几百张油画给他看,令他极为赞叹为此写了文章。这文章我曾看过。”

  ——潘鹤(中国雕塑大师)

  “《拉琴者》是余本26岁时的作品。该画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海外华工动人的形象——他裸露着健壮而又疲惫的胳膊,粗糙的手指紧紧压在二胡的琴弦上,用整个身心在拉着琴,奏出如泣如诉的琴声。他虽然低垂着头,看不到五官,但他那极富内在激情的形体动作,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内心的悲伤和愤怒。褐色的画面深沉雄伟,有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余本以中国人的眼光来观察中国人,出色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气质。”

  ——陈滢(广州艺术博物院(微博)原副院长)

  “从他的一件件作品中,从他一生传奇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余本先生的高风亮节和独树一帜的画风,并非仅仅来自于其自身的天赋和修养,更重要的是源于其对以往伟大传统的回归,源于对中西方艺术内涵的执著。他的艺术有着追求崇高和伟大的特质,因此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尽管表现的重大主题和历史的作品相对不多,但他却以特有的方式,诠释了新的时代精神。”

  ——卜绍基(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

  画画和做人都要认真

  余本的儿子余锦森现已年过七旬,每每回忆起父亲,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无论是画画还是做人,父亲都教导我们要认真”。小时候做家务,余本常对他们说:“洗脸盆,不要看盆面干不干净,而是要看盆底干不干净。”这句话让他们一生受用。回国之后,国家给了余本很高的待遇,但他却把大部分的钱用来买颜料、相框。一箱油画颜料的价钱大致相当于当时学生的半年学费,而余本作画又极为认真,感觉不好常常重新再画一次,颜料消耗很大。

  在余本先生笔下,表现的对象常以社会中下层人物为主。这不是因为经费的原因,而是因为他觉得这个阶层比较能够反映自己的艺术观念,如那幅著名的《拉琴者》,画中人是余本的一个亲戚,他在国外白天洗碗碟,晚上没什么娱乐,就拉拉琴,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生活状态。在余本的眼中,这才是最感动人的地方,这才能最大程度上表现和发挥他的艺术语言。

  余本只关注艺术,对名利看得极为淡薄。有一次,香港“虎标万金油”创建人、富商胡文虎想出巨资让余本画肖像,余本看了看他的相貌,觉得不适合入画,就婉拒说没时间画。而不久后,他遇到一个犹太人,此人棱角突出、很适合入画。余本便主动提出说:“来,我给你画幅画像。”余本生前曾说过:“一个画家应该画他所熟悉的生活,反映他对事物热爱的感情,而不是凭空构架,或者硬去画不属于他的阶层的东西,那只能成为一种装饰品,而不能成为一件有感情的艺术品。假如要我去画一些表面上富丽堂皇的事物,我是不成的,没有那种感情。”正是这么一个纯粹的人,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令笔下的艺术成为了真实的艺术,吸引人的艺术,令他与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有着根本的不同点,也即他以一种更本质的精神,超越于表面上孜孜以求的本土内容和民族形式,从人格和气质上与本土文化精神获得一种共鸣,从而升华为艺术的境界。

  余本的一生辛勤劳作,毕生追求单纯质朴的绘画风格。所以,余本的画作无论是表现社会下层的民众,还是寻常的乡村景象,都可见其关注民族命运、把握时代脉搏的艺术意识以及对生活深刻理解的艺术思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那蕴含质朴的美感,从那单纯且富有历史意味的色调,从那深刻到位的人物形象刻画中,感受其油画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特色以及反映时代生活的人文主义精神。

  大家简介

  余本(1905年~1995年),广东省台山县人,13岁到加拿大勤工俭学;1931年毕业于加拿大安德里奥艺术学院;1935年回香港从事创作及授徒,是香港西画艺术发展的先驱;1956年应国家邀请,举家回内地定居。从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余本创作油画作品逾千幅,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展览;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美协理事、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副院长。代表作品有油画《拉琴者》、《黄河渡口》、《万里长城》、《延安》、《三峡俯瞰》和中国画《 

(责编:隋晓霖(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