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近代名家>>黑伯龙
人民网>>书画>>正文

通向桃花源的道路

2014年05月22日10:07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大约在2006年初秋,我和张宜到画家黑伯龙的故里——临清,寻找黑伯龙笔下的松柏怪石,当时我正在写一本关于黑伯龙的书。日间,在清真寺的古柏奇石中,在五样松的奇崛姿态间,我们感受到黑伯龙澄明雄浑笔墨的源头。夜晚微醺,在林中路上,忽见漫天繁星,灿烂深沉,树影后呈现的是一个无垠的神秘…

大约在2006年初秋,我和张宜到画家黑伯龙的故里——临清,寻找黑伯龙笔下的松柏怪石,当时我正在写一本关于黑伯龙的书。日间,在清真寺的古柏奇石中,在五样松的奇崛姿态间,我们感受到黑伯龙澄明雄浑笔墨的源头。夜晚微醺,在林中路上,忽见漫天繁星,灿烂深沉,树影后呈现的是一个无垠的神秘宇宙,我们皆被震撼。到了林外,倏忽间又星月皆隐,那幽深的灿烂,恍如山间一梦。

这个梦境般的场景,相信时常会在张宜的心头浮现,在他绘画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对天地万物灵性的感悟,关联着这样神秘的图景。

其人物画多有人生的沧桑感喟,人物画本身就是入世的,只是有人入世是被世相所惑,红尘五色,迷失自身;有人入世则堪破繁花,于混沌中生出光明,觅到真我。于一僧一道,一花一剑中窥得人生道路的隐秘,在笔墨黑白的交织、画面充实与虚空的韵律中感知天地之道,是为真画者。

亦偶为山水,其间禅者入境,有一种宗教般的慈悲意味。禅者本身就是画者精神的结晶,而孤独面对群山的禅者,其实是得山水灵秀内蕴,与山水同在的永恒之“道”。这种与山水灵韵的沟通、化合,实如一个幽林之中的行路者,在草木、流泉、虫声鸟鸣构筑的空间中,人的内心与山林之秘皆是敞开的,二者又构成一个完美的闭合空间。这种完美的呈现可以立诸文字,立诸画面,也可不立文字,立地成佛。

生活的体验印证、凸显着一个这样的精神桃花源,人生的无序、焦灼、扭曲、黑白颠倒,最终在桃花源宁静的氛围中消解,并形成新的和谐秩序。有的艺术家直面这种无序与扭曲,这是燃烧式的悲壮,但激情的火焰终会熄灭,艺术形式终究是通向生命解脱与彻悟的道路,道路的不同隐喻了生命的万千形态。

他的生命情态隐藏在这些不同的艺术图式中,他最初的激情更似喊山者山间的清啸,独抒胸臆,穿越千山万壑。而及至后来,更近于一个密林深处的独行者,他聆听林中诸声,孤独,却有内心的大充实与大欢喜。其间萦绕着山间若有若无的天籁,林中水滴,诸象归于至真的朴素与清凉。

张宜不仅以画笔构筑着自我精神的桃花源,且以不息的热情面对生活,若论朋友之广,人缘之佳,可为画者之典范。一个有生命大负载者不仅应建立清新深邃、洒满日月之辉的精神桃花源,且应直面人生的负载——惟人生是通向桃花源的源头与主流。只有坦荡无私者才能有足够的心灵空间容纳星月之辉,天籁之声,方能有困顿人生中新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在这些绘画图式中,仅仅能看到一条河流的局部,这仅是涌动河流的一个瞬间。古人一叶知秋,我们也善从局部推及整体,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是在路上的行者,可以与他内心相映照的,唯有天际的星月之辉,以及面对的道路本身。而张宜的绘画灵性正在于此,他在精神的荒野行走,偶听樵者归歌,渔夫晚唱,便倏忽进入安宁、广大、温暖的心灵之境,至于今夕何夕,唱者谓谁,又有何关呢?

一个艺术行者的幸福家园,就在他离开馆舍,起身行走的瞬间——对于道路而言,一切行者寄居的所在,皆是临时的驿站而已,虽则多数的行者,已将驿站当作终生的家园。

(责编:隋晓霖(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