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人民美术馆>>Z>>张建华
人民网>>书画>>正文

事物本身的力量

——读张建华的雕塑有感

彭锋

2014年04月04日16:00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哲学总是要刨根究底,拨开迷雾,亲见事物本身。然而,以反思为手段的哲学,注定无法实现它自身确立的目标。在哲学反思中出现的事物,只是事物的再现,不是事物的呈现。在我们运用概念来再现事物的哲学思考中,事物本身并不在场。被我们的概念所驯服的事物,温顺地服从思想的逻辑,不再具有野性的张力。与哲学典型地再现事物不同,艺术是对事物的呈现,总是调动各种手段将事物带入在场,让我们亲见事物本身。这就是某些渴望见到事物本身的哲学家喜欢涉足艺术领域的原因。

张建华的雕塑《矿难》和《农民》就成功地展示了事物本身的力量。我们常常读到各种关于矿难和“三农”问题的报道和研究性文字,看到各种各样的数字和图表,但在这些语言符号面前我们却难以动容,因为我们面对的只是符号,只是“能指”,我们只是用大脑去思考,无法用身体去感受。我们走了符号的弯路。符号延迟了我们与事物的见面,甚至掩盖了事物的真相。事物本身不仅给我们心灵以震撼,而且给我们身体以冲击。在事物本身面前,我们会因为震赫而失语,我们会思维混乱,辞不达意,在这种时刻我们与事物一同进入在场。艺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事物本身,而且展示了自我本身,它同时显示了事物和自我的深度。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人们不禁要问:难道艺术比现实还要真实吗?难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自我反而不是真实的吗?难道艺术不向来就是虚构的吗?这些疑问的确有理。但是,我想说的是,艺术正因为它的非现实性而显得更为真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和理解事物的“眼光”都是高度功能化的,我们看见的只是事物符合我们需要的某些方面。诚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偌大的大山,在我们高度功能化的眼光中只是矿石,我们在五颜六色的矿石中只看见铀,在铀中只看见原子能。不是事物本身不向我们显现,而是我们高度功能化的眼光遮蔽事物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将事物缩减为只满足我们欲望的某种功能。在今天中国先富起来的某些人的眼里,矿工和农民几乎没有机会得到显现,他们的眼光都是径直地投向房子、车子和票子,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煤和泥土。他们生活在一种虚胀的快乐泡沫之中。在这种过度膨胀的快乐泡沫之中,事物本身被遮蔽,生命本身被窒息。我们需要一点“痛”来刺破快乐泡沫,让我们的存在着陆。张建华的作品给了我们一种“痛”,一种不服从语言叙事改变的“痛”,一种确证存在的真实性的“痛”,一种让快乐的泡沫灰飞烟灭的“痛”。

在张建华的作品面前,我看见的彷佛不是身在“难”中的矿工和农民,而是我自己,至少是我自己的一种可能,人的一种可能。我们没有成为身处“难”中的矿工和农民,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一件多么偶然的事。人实际上不像某些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是无限的,而是非常有限的,彷佛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抛在这个世界之中。从根本上讲,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被抛”,我们只能庆幸自己没有被抛在“难”中。无论我们的力量多么强大,一旦被抛入“难”中,就难以自拔。

这并不等于说我主张我们只能宿命地接受被抛的现实。我们的确不能对那些身处“难”中的人们寄予多大的幻想,幻想他们能够奇迹般地浴火重生。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那些身在“难”外的人们,寄希望于他们消灭产生苦难的条件。只要有人在“难”中,人就在“难”中,我们就在“难”中。

2007年11月20日

于北京大学蔚秀园

(责编:赫英海、张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