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书画研究院>>藏品展示>>M>>马建培

马健培:绘事后素

2013年11月15日13:50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论语·八佾》有这样一段文字:“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当学生子夏问老师孔子,文采与素质到底是什么关系时,孔子说:“先有可以承受笔墨的素质,然后才能绘画。于是,子夏把这个意思引申到道德层面说,如此说来,礼是后于忠信等素质的了。孔子非常欣赏子夏这一引申,以为子夏很能领略他所提倡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教导的真谛,很可以与之论诗了。的确,要办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首先具备办好这件事情的主、客观条件。还不会走就急着跑,那是必定要跌跤的。我看过健培若干绘画作品后,留下了一个十分明确的感觉,就是他在绘画上的一切成就与建树,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绘事后素”这一真理的感召下得到的。

  大约在十七八年之前,我结识了健培,最初的印象是,他有一袭伟岸的身材,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聪敏的头脑,却不知道他还有一腔精于绘事的睿智。直到最近几年,才知道他是中国画坛上新文人画派的重要一员。起初我在中国新文人画派的一本画集上,看到过几幅他的画作,颇觉别致,这才有意识地关注他的画艺。接着看到了他题名《累了·歇歇——马健培水墨画集》,这是一部大写意间夹现代东方艺术气派的花鸟画专集,在集子的前言里作者说用“累了就歇歇”作为书名,是想说集子里的画都是画着玩的,过把瘾就知足。这番语言与集子里的画,似乎与中国文人派绘画风格有些“风马牛不相及”。我不知道“新文人派”之名是如何界定的,但顾名思义,他应该是传统文人派的新生,可集子并非如此。正疑惑间,又看见健培的题名《萐风雅韵》的山水扇面专集。整集除一幅工笔奇石外,全是皴擦有加、富于古风的山头画。细看每幅山头,尽皆有笔有墨,布局轮廓明晰合度,皴擦点染无不扎实厚重,与时下一些轻狂讨巧之士笔下的,或有轮廓而无皴法、或有皴法而无轻重背向的,无笔无墨的作品迥然不同。看得出,健培笔下的山石是很讲究法度的,画石注意三面,画山注意三远——虽然只是山头。在皴擦点染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披麻皴、解索皴、折带皴、云头皴穿插使用,十分得当,尤其是雨点皴,用得最力,很得黄宾虹点皴真谛。有的山头,干笔雨点皴,看来何止三层五层十层八层?后来才知道,他有时候一幅画竟然皴进万笔,由此看到了健培新文人画的端倪,去年初又得了由刘二刚先生题名,并由刘先生与王和平、王孟奇先生作序的健培新作《老马的山头》。这本画集有相当规模,收画九十五幅,在画的空当中还刊载了健培极具风趣的近四十篇笔记散文。这可能是健培的一部阶段性的绘画结集。

  健培的画,经历了一个由放任不羁到回归传统,从“放心”到孟夫子的“收放心”,再到融古自创的过程。说到继往、继承,健培是从这样的两方面起步的:一方面,从临摹前贤的笔墨开步,可看到“四僧”、“四王”直到黄宾虹、李可染的影子,可以断定,健培一定在临摹“四僧”(特别是弘仁与石涛)、“四王”(特别是王石谷与王原祁)和黄宾虹、李可染上下过苦功,说不定他还临摹过唐宋之荆、关、董、巨及元之四大家。健培为了把画画好,一直埋头读书,书画的、文学的、史学的、哲学的、东方的、西方的,只要有空,便夜以继日地读。健培有一个能“说文”能“解字”的亲密伙伴,那就是他的夫人林姝,林夫人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爱书嗜书,由博物而历史而文学而哲学……林夫人的嗜书,对健培的读书,无疑是一大助力。他们夫妇,无儿女之累,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读书和书文切磋上面,说他们“学富五车”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我向健培提了一个问题,我说足下甫出“不惑”,尚不及“天命”,正富于年华;足下的大山刚露出地面,正蓄势待发,待到足下“耳顺”之年,能听到足下“全山”的拔地而出的轰鸣吗?健培说有这种可能。为看健培的全山,我拭目以待。(辛冠絜)

(责编:赫英海、鲁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