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书画研究院>>藏品展示>>L>>龙开胜

道在雅俗 ——龙开胜书法管窥

2013年11月11日14:02    来源:法制网    手机看新闻

改革开放的30多年,应当说是当代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由70年代后的“复苏”到90年代的“裂变”,再到21世纪初的“回归”。

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流行书风”之后,中国书坛从躁动走向沉思书法究竟是追求视觉冲击还是心灵慰藉?是急于走向现代眩人眼目还是沉潜传统技道双臻?是情感的无序宣泄还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这些都已然成为当下书人的自觉反省。

回归传统经典,重塑书法灵魂,伴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民族精神的振兴,成为广大书人的共识。书法的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北碑南帖、简牍摩崖,在现代传媒与印刷术异常发达的当下,如何取精用宏,的确成为所有书家面临的课题。

龙开胜书法风格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代表性,他历经了书法艺术的启蒙、流行书风的震荡与回归传统的洗礼,并在2007年的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上,其以二王书风为基调的行书册页一举拔得头筹,成为书坛一颗耀眼的新星。自此以后,在诸多大展大赛上我们都能见到龙开胜的身影,他的书法逐渐在二王一系的法帖中吸取养料,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面目通俗中不乏文人的优雅。

二王作为文人书法流派的确立者,在中国书法史上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一流派的书体似乎也约定在行草一系,晋唐以降的文人书家,莫不从中取法,熔铸己意,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与自身价值的彰显,无论是“晋韵、唐法、宋意”,还是“元态、明姿、清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众多书家的演绎与改造,二王已作为南帖的风格表征,千百年来受到广大书人的顶礼膜拜。

龙开胜的行草书,无疑吸取了二王及这一流派中诸多书家的营养,并在长期的临摹书写中领悟古人笔法,洞悉结字要领,形成自己特有的节奏韵律与稳健通脱的位置经营。干净洗练的用笔与从容媚好的结字,形成了他不激不厉的风规与古雅澄清的气息。

欣赏他的作品,不会使你躁动,但却使人怡悦,因为他的“风韵”是集合了众家的优长,经由整合之后的谐和呈现,既非单一的取法酷似某家,亦非百衲衣式拼接以示丰盈,他是在广泛涉猎之后的约取,是在自己风格追求之中的博观,是在时间的熔炉中冶炼,渐渐形成的既具传统师承,又具个性特征的风神韵致。

在传统回归的大潮中,我们也依稀感到当代书人“回归”路径的逼仄,似乎都涌入了二王开辟的道路,于是形成了当代新的展览体二王风。一种书体与风格在众人的追摹中渐趋一致,又在相互影响下面目雷同,更在展览中风光无限,进而导致千人一面也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在这一点上,龙开胜显然略高一筹,因为他的书法貌似二王,而实质是二王系统的综合显现。在“五音繁绘”的立体呈示中又给我们以“纯粹”的感受,他不是作异质化的“杂交”以彰显“碑帖融合”,而是在同质化里做更加优化的“提纯”。这就是他胜出侪辈的原因所在。

能将书法的风神皈依于传统之中,又有别于传统的任何一家,进而形成自家面貌,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对传统经典的浅尝辄止,或紧追时风的模仿作秀都难达到高深之境。唯有“深入”方能“浅出”。龙开胜书法的“通俗”性应当即是对传统的深入挖掘之后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明白表达的结果。他在《我与书法》一文中,借陈逸飞之口道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雅俗共赏”,并说:“雅俗共赏是我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

对于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而言,或许都害怕“俗”,那是因为人们惯性地将“俗”与“雅”对立,而没有能将雅俗融通、互为转化。更何况黄庭坚“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的古训时时在警策着人们呢!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就是变易,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大雅可以大俗,大俗亦可大雅,关键是对这一念之间的“度”的把握与分寸。

现今的书法的确也有“雅”到无人能懂,“俗”到无人能辨的作品,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禅意流露与“烂头粗服”的个性表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恐怕难以于个中体味佳趣。然而,对于“通俗易懂”的书法,或许会拥有更多的知音,至于二者境界的高低,也就见仁见智了。能使“雅”与“俗”达于共赏之境,我想这是人人都期盼却又很难实现的,正因为如此,陈逸飞说“雅俗共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龙开胜以此为价值取向也就具有不凡的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书法的风格是由书写的定势形成的,当一种书写范式在一定的形式之内无休止地重复,技法的娴熟也就难免在反复中落入流俗,这是值得警惕的。拓宽书路,不同书体间的融通,或许能在“熟后生”里找寻契机,以实现新的突破。风格的形成固然是艺术家成功的标志,但能“塑我毁我”且能“重塑自我”者,一定是时代的天骄。相信从小有军人情结的龙开胜是有此胆识的!

(责编:赫英海、鲁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