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人民美术馆>>Z>>甄巍
人民网>>书画>>正文

北师大教授甄巍杜塞尔多夫画展亲历

"发现藏经洞"与"困兽"

2013年06月06日10:50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2012年8月17日,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甄巍教授个人画展在杜塞尔多夫H?erweg 271号的国际艺术家工作室举行。城市静悄悄的一角,画展所用场地也显得低调,颇为简陋。然而正是这样的设置与场地,竟与画展的两个主题:"发现藏经洞"和"困兽"配合的颇为默契。

发现藏经洞

H?erweg 271号的老楼内,除了艺术家的工作室辟为展室,甄巍带着我拿了手电筒,走下德国老式地下室的木板楼梯。地下室的空间被分隔成多个区间,庞大的空间里一条条分岔的走廊和角落像是座堆满物品的小小迷宫。黑暗里艺术家作为向导,一电筒的光影为导,在墙壁一隅,天花板一角,照出一张张不规则的画面图像。这些图画或是以童年梦魇为题,或是以成年后对现实的思考为题,在向导者的讲解中,抽象的笔触、具象的画面故事表现了成长过程中,人对性的启蒙、对自我的反思与关照等等。

我们在黑暗中缓缓观看了所有藏于"洞"中的"壁画"。7、8幅画在这个黑暗的环境中,生发出别样的意味。如同画家解释的:这感觉如同我们当年参观敦煌壁画一样。"发现藏经洞"借助这样的展示形式,将展示空间放到地下室这一生活原型的场所,表达了作者一直以来的想要实现的观念,让绘画存在于更加原始而朴素的状态。于是,那些从来没有人注意的昏暗而杂乱的地下室空间,也许会得到注意。这里不仅烘托了神秘的气氛,更使得"我在这里的生活,我和这些当地人们的接触",变成了一种强烈的有形象的符号。

谈起藏经洞这个话题,甄教授告诉我,藏经洞是储存经书的洞窟。历史上最有名的发现藏经洞事件是中国敦煌藏经洞的发现。1900年5月26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而"发现藏经洞"是借助了这种文化事件的形式,来比喻这个项目通过对艺术家私人寻找生活意义和感受的修行行为进行公众化的过程,来突出"发现"和"自修"的意味,就本次艺术项目来说,这只是一种修辞,并没有太多的宗教意味,更多是将私密性思考和个人修行的视觉记录进行公众化过程的比喻。

 

困兽

在楼内甄教授的工作室,这里也是他的另一个项目作品"困兽"的展出地。这系列作品约30件绘画,展室在这里成了一个类似囚笼的空间。体现出环境和观念、绘画的结合。

甄教授称,困兽项目源于他2011年初就开始的对动物园囚笼中狮子、老虎等猛兽进行观察和表现的一个私人项目。对于这些被困、被欺负的猛兽们,他的感触先是怜悯和愤怒。之后引发的思考则是对自己和人类本身的。

画室的墙面上,高低错落贴满了这些作品。黑白灰色调的困兽系列,画面上是动物形象和人形的拼合、重合、组合。据称,很多地方还使用了画家的自画像。屋内空间被画家表现成了"我"和"内在"的心理空间。"内在"和"我"是孤独、沉默、自我纠结的。似乎总在寻找意义,提出问题,尝试着解决问题,但似乎永远也找不到明确的答案;而房屋的墙面和窗户则被绘画成"他们"和"外在"的心理世界。"他们"和"外在"充满好奇地窥伺着我,但又永远有一种冷漠和隔绝存在。对于这一系列的作品,画家解释:囚笼可以是生理性的,比如我的肉体,它决定了我能够影响和改变的物理空间;可以是心理的,很多时候,我因为恐惧或者羞耻,或者道德感,自我克制地限制着自己行为和思想;也可以是社会和人际的,比如各种文明、制度、法律和政治,让我们的身心受困,不得自由;还可以是具体的物理性的,比如床、房间、城市、国家等。不自由、带有威胁和暴力色彩的约束是囚笼普遍的特点。

H?erweg 271

甄巍先生本科及硕士就学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2012年7月1日至8月28日在杜塞尔多夫H?erweg 271号国际艺术家工作室创作交流,于多特蒙德科技大学美术系讲学一周,8月1日参加德国DCKD德中艺术与设计交流协会举办的"德中之间--中国四位当代艺术家联展"。8月17日又在杜塞尔多夫H?erweg 271号艺术区举办个人绘画展览"发现藏经洞"。对于在德国的感受,他称,作为受邀艺术家,H?erweg 271号这间四十平米的工作室给了自己一个沉静而孤寂的独处机会。尽管它很温和,主人们都很和善友好,没有暴力色彩,但依然给我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自我隔绝的时间里,考虑的更多是普泛性的问题,也有一种异国他乡的文化隔膜感。这也在"困兽"项目里表现为一种具有永恒性的个人内心孤独感和身处异乡的陌生感的混合。

在交流的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甄教授讲学、展览活动不少,还闭门创作出两个项目的几十幅画作,画面背后大量的艺术性思考、极为旺盛的创作激情加上异国生活的新鲜感,展现了我的这位西安同乡身上满是创作力勃发的魅力。(欧洲新报 记者 朱汉超)

 

(责编:赫英海、董子龙)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