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近代名家>>陆俨少
人民网>>书画>>正文

宋文治藏陆俨少画京城展出

2013年05月07日14:20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百余幅精品中不少是首度面世,牵出宋文治“三顾茅庐”寻师往事

扬子晚报网讯 “搜妙创真——松石斋藏陆俨少书画精品展”近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吸引如潮人流。扬子晚报记者专访宋文治之子、江苏省美协主席宋玉麟获悉,这是宋文治所收藏陆俨少的100余幅精品首度面向公众展示,在业界引起了巨大回响。宋文治为何能拥有如此多的陆俨少精品?颇使人们好奇。而宋文治与陆俨少亦师亦友的往事也因此浮出水面。

宋文治“三顾茅庐”寻师

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宋文治自身的艺术造诣非凡。不过,他却有个非常崇拜的“老师”,就是陆俨少。当年,他在一次饭局上看到一位老先生手上的一把折扇,一面山水一面书法,宋文治一见倾心,立即跟着这位老先生去拜访这山水书法的作者陆俨少。未遇。一周后,宋文治独自前往拜访,陆俨少还是不在家。又一周后,宋文治又跑去了,这次,终于见到了真身。两人一见如故,热烈探讨起书画艺术。

此后,宋文治每周都要去陆俨少家讨教,借些画稿临摹。后来,陆俨少迁居上海,宋文治仍然坚持周六去周日回,不断研求陆俨少的用笔方法、如何敷彩,特别是意境的营造。这样过了一阵,宋文治恳切地向陆先生提出正式拜师。陆俨少坚决辞让,说如要拜师,应拜最好的老师,如吴湖帆老师。在他的推介下,宋文治最后成了吴湖帆的弟子。

为了纪念宋文治“三顾茅庐”拜访,陆俨少特别画了一个长卷送给他,作为定交信物。长卷依宋文治的斋名“松石斋”命名为《松隐图》,上有题诗:与子永为好,画图写此心。

两人友情因“借画”而生隙

在两人几十年的交往中,陆俨少赠送给宋文治不少精彩画作。“文革”后,两位艺术家情感更笃。这份情感甚至传至第二代。当年宋玉麟求学时选择上海,其中的理由之一就是可伴随陆先生左右,多学一二。

然而,世事变迁,两位老友也因画而曾伤过和气。1987年8月,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特邀陆俨少前去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并说明这是中国当代健在画家第一次在西方举办此类大型个展。陆俨少及家人为此向国内多位藏家借画,来丰富、提升此展的作品质量,这其中自然包括宋文治,但双方对出借的方式未能达成一致,故引出了一些矛盾,对两人的友谊也产生了影响。这次重要的赴美展览后来未能成功,《陆俨少全集》年谱中的解释是“与美方在保险问题上有争执,为捍卫中国画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遂没有成行”。而陆俨少希望借展的,正是本次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的部分精品。可想而知,这批作品无论对于陆俨少还是宋文治都视为珍宝,这次得以在北京与观众见面,的确是一件幸事,或许也是对当年未能展出做一点小小的弥补。无论如何,当年两位大师因画而产生的矛盾由于时间的磨砺渐渐变为一件画坛逸事,重温时反倒生出几许温馨。

展品跨越陆俨少创作转型期

宋文治收藏的这批作品,跨越了陆俨少创作转型的重要时期。展品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大部分作品为手卷、册页。其中多件甚至未收入2008年出版的《陆俨少全集》,有相当一批作品是首度面世。

陆俨少在《自序》中曾说,“我认为,在70年代前,我的画风较为缜密娟秀,灵气外露;70年代以后,日趋浑厚老辣,风格一变”,观者可从此次展览中细细品味。从展出的早期陆俨少手卷《松隐图》、《杜陵诗意》十开册页、《山水人物》十二册页等50年代至60年代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继续发展,用笔随意、率真、多变。70年代,陆俨少作画渐变中有了一次大变,即“留白”。在山水中分行布白,“白”似是云气、岚气、雾气或日光,飘荡于山中,一层山,一层“白”,再一层山,再一层“白”。80年代陆俨少的山水画“粗笔”风格形成,雄浑老辣、突出气韵。本次展览将展至5月28日结束。

(扬子晚报记者冯秋红)

(责编:孙石磊、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