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雕塑名家>>刘开渠
人民网>>书画>>正文

纪念雕塑家刘开渠:中国雕塑史上的烟云

2013年04月22日11:18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李劼人故居及刘开渠雕李劼人像。本版速写均为肖复兴绘

刘开渠雕孙中山像

  刘开渠为成都在雕塑,也为自己在雕塑。如今,他不在了,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他的雕塑还在。

  这次到成都,主要是想找成都最有名的雕塑:无名英雄塑像和王铭章将军的塑像。都是刘开渠先生的作品,前者创作于1944年,后者创作于1939年,后者是成都也是全中国的第一座城市街头的雕塑。马上就到刘开渠先生逝世20周年的日子了,这样的寻找,更有意义。幸运的是,七十年过去了,这座城市许多东西被毁掉,包括先秦时代建得的历史悠久的皇城,但这两座雕塑还都在。成都多云多雨的天气,湿润蒙蒙的雾霭下,光线有些幽暗,反射在这两座雕塑上,显得更加沉郁。在这两座雕塑上,有我的目光,更有岁月的烟云和雕塑本身所沉淀下的感情。

  有时候,会想,一个艺术家和他所创作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就像一朵蒲公英,不知会飘落何处,然后撒下种子,在某一时刻突然绽放,有的会随风凋谢,有的却在岁月里沉淀下来,如同经久不化的琥珀。如果不是历史的风云际会,让刘开渠和成都有了一次彼此难忘终生的邂逅,在成都的历史,乃至在中国的雕塑史上,会出现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雕塑吗?

  1938年的冬天,雕塑家刘开渠从杭州辗转来到了阴冷的成都。那时,是他从法国回国的第五个年头。日本侵华之后,国内风云动荡,也动荡着刘开渠的心,他中断了在法国已经专攻六年的雕塑学业,毅然提前回国。那时候的年轻人就是这样怀抱着一腔火一般炽烈燃烧的爱国热血。回国后,他在杭州的国立艺专任教。七七事变之后,他随艺专转移到大后方,来到了成都。艺专接着又转移到了昆明,这时候,正赶上妻子怀孕,不易动身,他便没有随艺专去昆明,而是留在了成都,一边在成都艺术学校任教,一边陪伴妻子待产。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妻子临产,他也就随艺专离开成都了,不过和成都萍水相逢,擦肩而过而已,充其量是个匆匆过客。要说,也是机缘巧合偶然的因素所致,却阴差阳错地让他和成都有了不解之缘。

  第二年,经熊佛西和徐悲鸿介绍,刘开渠为王铭章塑像。刘开渠知道,王铭章是川军著名的将领,刚刚过去的台儿庄大捷,举国震撼,激奋人心。台儿庄决战前,残酷却关键的滕县战斗中,就是王铭章带领官兵和日军血战五昼夜,最后高呼“中华民族万岁”,和两千名川军一起全部阵亡。这样壮烈的情景,想一想都会让普通人激动得热血沸腾,更何况是一位艺术家刘开渠为王铭章而感动和骄傲,他义不容辞,接受了这一工作。其实,这并不是刘开渠为牺牲的抗战将士塑造的第一尊塑像。几年前,就在他刚从法国归国不久,他就为88师阵亡将士塑造过铜像。接受下为王铭章将军塑像的任务,他自然想起了那尊88师阵亡将士像,心里燃起同样的激情和冥想,以及创作的冲动。

  这一年,刘开渠34岁,正是和王铭章一样血气方刚的年龄,岂容自己的国家惨遭小小东洋的侵略。在刘开渠为成都做第一尊雕塑时,融入了他和王铭章一样的爱国情怀,可以说,雕塑着王铭章的形象,也在雕塑着他自己的心。

  抗战期间的雕塑,与和平年代截然不同,与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时更不一样。不仅材料匮乏,而且还要面临日军飞机的轰炸。从一开始,刘开渠的雕塑便不是在风花雪月中进行的,而是与民族命运血肉相连,和时代风云共舞,与战火硝烟共存,让他的雕塑有了蓬勃跃动的情感和血与火的生命。

下一页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