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石鲁
人民网>>书画>>正文

我看国画大师石鲁

2013年03月07日16:13    手机看新闻

苍夷黛典兮,奔青山而恸哭。罗汨之鱼鳖兮,吾不道地窟。屈子何茫乎楚烟兮,你不晰乎共产之路。我何必饱鱼腹,落下叛徒,收住眼泪问天去。 ——石鲁

一转眼,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逝去四十多年了。只要一忆起“文革”,我们的面前就会出现一个老人的身影,一个拖着孱弱病躯、满头长发、瘦骨嶙峋的老人。一个不幸的、蜗居在老旧的民居土屋里的,一脸苍桑的老人。一个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如同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的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一位现代版的屈原——倔强耿直、忧愤孤独、狂歌当哭、悲天悯人。也是中国画坛最耀眼、最有个性的一代大家。

石鲁是一位天才画家,他不满中国画因循守旧的状况,大声疾呼,寻求改革。石鲁青年时期就到陕北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他在陕北被当地人民的淳朴、憨厚、勤劳、刻苦的性格所感染,从民间艺术中吸取了大量营养。解放后他留在西安,担任美术领导工作,画了传世作品《古长城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的第一幅有影响的中国画。画中吸收了年画的特色,运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古长城外的旧貌新景,着意刻画藏族牧羊人听到火车在远处轰鸣而来的喜悦心情。火车虽然并末出现在画上,但观者从伸向远方的铁轨和人物的动态中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是一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中国画,笔意婉转,富有诗意,形式感人,可以视为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东渡》是继《转战陕北》后1964年为庆祝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大型作品,是他一生创作的最大尺幅的作品,尺寸超过丈二,此作品现被公认为他最重要的作品。《东渡》选取的是一个重大政治历史题材,1948年毛泽东从陕北东渡黄河,进入华北,从此中国革命也从战略防御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东渡》表现的就是这个重要的历史瞬间。

著名书画评论家程征对《东渡》很有研究:“石鲁的《东渡》是中国水墨画的重要里程碑。从《东渡》开始,中国水墨画从过去走向了未来,走向了现代,先生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作品采取的艺术手法:纵幅,巨构,人物造型有几分“变形”,毛泽东侧立船头,若干船工赤臂奋力扳摇巨桨;船工肌肉的紧张感用紧逼的厚重朱砂写成,笨重的木船用紧逼的浓烈焦墨造就,河在翻滚,船在摇晃,船工在呼吼,马在嘶鸣,笔在激荡,观其画犹如听气壮山河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整幅作品以剧烈动荡的墨彩交响和巨大的视觉张力撞击着观众的心,令人过目难忘。这种水墨表现形式无论在中国画传统还是在20世纪中国画坛的惯常形态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在当时那个极左年代里,以“丑化这幅付诸了画家生命的画作却被污蔑为画了一船土匪,领袖”为由,未能进京展出。文革中《东渡》被抄走,画作不翼而飞,自此没有下落。《东渡》也是他命运的逆转点,接下来的“文革”浩劫,他承受了长达十四年的政治上的重压,身体上的疾病和精神上的分裂。

我(石鲁)的心永远不死严酷的生活,把我锤炼成钢头铁臂,经过亿万年的思考,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真谛:闪光的青春,不能装在享受者的囊袋里;只有在创造者的手中,才会光辉熠熠!对于黑暗,我不会适从它,我要用千度烈焰把它烧死—也许到头来,也毁灭了我自己,但我纯洁的心,永远不会死去!--看我进击的雄姿,看我燃烧的足迹看我火红的历史。

 

(责编:赫英海、鲁婧)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