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马西光
人民网>>书画>>正文

高原画派的拓荒者——马西光

谭康明

2013年01月24日17:52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粗犷、豪迈而又雄风健劲的西北高原,是镶嵌在中国西部版图上一颗璀灿的塞上明珠。千百年来,她在创造灿烂彩陶文化及浓郁地域风情的同时,而今又哺育出了又一骄子——画坛杰才马西光。

马西光是山西临猗人,原任青海省美协副主席。他从小酷爱文学艺术,早年他考入西安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部。四十二年前,他怀揣一支画笔,满腔热血随开发柴达木的队伍来到青海这块神奇的土地。西北高原的人物风情,彩陶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他的艺术,他常常被大自然的奇伟所震撼,而更使他激动不已的,是那些敢与恶劣环境抗衡,不屈不挠的征服自然的人们。他常把自己忘我地置身于沸腾喧啸的高原生活,并用勤奋的笔不懈地描绘其中的真善美。《草原牧歌》、《高山舞步》、《套牛壮士》、《大漠汲水》、《牧驼》、《赛牛》等就是他一次次为我们展现的一幅幅新时代的塞外风情画。

马西光是一位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艺术家,在青海高原度过的几十个春秋,他一直在致力于对中国画传统艺术研究的同时,善于在现实中摸索美的意境。他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的高原人物画,具有西部的风土人情、生活节奏、气质力度,蕴含着高原粗犷、奔放的激情,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马西光在上世纪80年代的人物肖像画中,写实主义的表现语言仍然显示了远未穷尽的活力。例如,完成于1985年的《河源汉子》和《果洛老人》,都是此类型的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例证。

在几十年绘画实践中,马西光选择了笔墨与肌理效果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人物,他利用宣纸洇渗的特性,把两张纸叠在一起落墨,揭开后留下洇渗的透印效果进行创作,这种墨拓技法以往单用于山水画的创作,马西光将他移植到人物画中并获得了特殊的肌理效果,拓展了传统笔墨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高原的苍茫与粗犷、坚毅和厚重,也因此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风格。

作为画家,马西光的学习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二十五岁时,为了在美术方面精益求精,他考入西安美院。1962年又到江西画院进修,得到傅抱石等名师指导,后来他又参加了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人物画研究班。为了获取创作素材和源源不断的灵感,他几乎跑遍了青海各地、雪山草原、戈壁荒漠,甚至在新疆、甘肃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在与牧民同吃、同住过程中,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被他们那种自然纯朴、吃苦耐劳的品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染。他除了主攻水墨人物画外,还绘制了大量个性鲜明、富有高原特色的年画、版画、组画、速写等作品。

对于马西光绘画成就的评价,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姚有多说:马西光的艺术非常有特点,他的艺术是建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的,他的每张画都有韵味,不空泛,有内容,有生活情趣,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

行文至尾,现任青海政协委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青海分校副校长的马西光说:“长途关山何日尽,满头雪丝为艺愁。在我的创作生涯中,付出的心血似雨点溶进长江大河随波逝去。创作的过程往往在痛苦中进行,一个真正的艺术工作者的悲喜,在于他所追求的目标是永远不可企及的。长河漫漫,艺海无涯,我时刻自勉:‘老冉冉其将至兮,但有进兮不有止。’”

(责编:任文(实习生)、鲁婧)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