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秦岭云
人民网>>书画>>正文

话说小品画

2013年01月23日15:05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画有繁简之分、大小之别,古今中外,情况相同。在我国用于歌功颂德和宗教理法宣教的大型壁画、经幡画、长卷、立轴留传名世的不少。同时,专供书斋客厅清赏的册页、屏格以及社交场合手头把玩的扇面等小品画,精致神妙,也所见不鲜。

小品画为人注目喜爱,由来已久,查看宋、元、明、清以来,画家名手,多染指此道。试以宋人著名画家马远、夏圭来说,他俩既是创作《长江万里》、《松泉图卷》巨幅的大手笔,同时也是画小品画的能手,造诣之高,博得“马一角”、“夏半边”的美称。清人任伯年,画艺全能,一生画出不少大型的中堂画、条屏画,如尽人皆知的《群仙祝寿图》,场面大、人物多、色彩艳,美妙绝伦,而他也画了不计其数的精彩出众的扇面、册页等。可见作为画家,必然划、都能画,而且都能画得各尽其妙。在画家眼中,不论作品尺幅大小,都是自己的宠儿,并无远近厚薄之分。看画的人,对作品也该不分彼此一视同仁才是。

说句实在话,画的品质好坏,决定于它所包含流露的艺术性,是否在画情、画意、画法、画趣诸方面富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不在于画幅面积的大小。

怪事年年有,没有近年多!

这阵风不清楚从哪位身上开始刮起——画向大处拓展,似乎画得越大越神,四尺不在话下,丈二也不过瘾,索性拉长到几十米甚而百米开外,好像画大了,人品艺晶也自然不小了似的。请问,人家看画也不是买布,只看尺寸大小,自己又何若自寻烦恼。

画要给人看,要讲究场合的特殊需要。该大就大,该小要小。有讲求远观大势效果的,也有追求精细入目的。画家一如裁缝师傅,注意量体裁衣。至于画些什么,怎么去画,更需多为考虑,看客下菜,以题行文。总之,作画不论大小,以艺评说,才是至理。

市上还流行一种样式,为了扩大作品的声势,将一个物象题材,连续重复组合在一张特大长卷上,如《百X长卷》、 《百Y长卷》等。这办法古已有之,似乎被好评的不多,主要它反映出画家对生活感受的懒惰和创作热情的贫血倾向。作为画家不应满足停留在踏步不前的自我重复上。要说这类画大些不如小些为好。

宇宙间万象俱陈,某事物之美不分宏观微观。且看一个小小瓢虫,背上那几颗光彩夺目的星点,足可与绚丽华贵的孔雀开屏相比美。俗谚“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小品画别看它画面不大,从艺术角度看,却与大画平起平坐,丝毫不差。在某种情况下,具有特殊地位,更加受人宠爱器重。

小品画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笔墨精练,意趣无穷,以微缩营造画面,以浓缩体现画情,最能显示画家高深的功力和素养,是画家思想感情的结晶。读之神往,一如老酒之醇,新茶之香。艺术享受,非同一般。

作小画,画家心情奋亢,聚精会神,行笔或挥洒自如,或精细人微,沤心沥血,极见功夫。写景小而见大,寸笔而见百里之遥,也往往得于一时的兴会,任意挥洒,趣出法上,形寓象外,不拘形迹,在漫不经心处而见神韵。若此境界,实非多年磨练,不可臻此天地。

大画多以气势胜,宜初看乍看,一眼便见美感效果。而小品画则多以情趣笔墨胜,宜久看慢看细看,在较长时间观赏过程中,逐渐捕捉它的内涵神韵。

大画多画名山大川,小画则多画小桥流水,题材体裁相互吻合方好,不可强为大画,也不必硬作小画。正如文学家不把短篇散文拉长成为长篇章回小说—个道理,折子戏和全本戏各有千秋,各有阵地。小品画一如短文章,自有一席之地,岂可妄自菲薄。对画家来说,画大画和小画,心情、态度、手法不尽相同。前者奔放一如山野脱兔,后者谨细又似深闺处子;前者以得势为上,笔墨酣畅为主,后者以精细为佳,笔精墨妙方好。最关键是画小画时要有宏大的胸襟气度,宁静而兴奋的精神状态,以免流为粗俗浅浮之作。

我国山水画艺术,始于唐,成于宋。两宋时期,画院内外出现许多名家,他们都是可大可小的高手。特别到了南宋偏安东吴一带之后。该地区山明水秀,美丽富庶,激发了画情,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小品山水画,是我国古典美术遗产极其可贵的瑰宝。

下一页
(责编:孙石磊、赫英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