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三浮”之气日盛 未来谁能领风骚?--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

画坛“三浮”之气日盛 未来谁能领风骚?

剑武

2013年01月21日09: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题:《潜龙在渊(艺坛走笔)》

 《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20日 12 版) 人们所以感慨世事无常,可能是因为这世界变化快,也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短视。人生如此,艺术亦如此。一个希望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应当有远大的抱负,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以一生的力量来投身艺术。

李可染曾经拜齐白石与黄宾虹为师,两位大师的一厚一拙,使李可染的山水画艺术上接天风,下开未来。与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民族独立、改革复兴的伟大事业同步合辙,曾经被海外人士讥讽为“傻大黑粗”的李可染山水画如今受到普遍的推崇,学术评价、市场评估与大众评述三位一体。李可染有一件小品,题曰《积墨山水》。我们可以给它起一个副标题:“向范宽与黄宾虹致敬”!之所以说“向范宽致敬”,是李可染在作品中借用了满幅构图,顶天立地,气势逼人;之所以说“向黄宾虹致敬”,则是他在作品中探讨着黄宾虹擅长的积墨法。其实,黄宾虹的积墨法是从范宽来,但他把范宽的小点类皴法(雨点皴、芝麻皴等)延长为短线,交织重叠。李可染则把范宽的层层染与黄宾虹的层层写合而为一,且让积墨形成的黑气通过反差强烈的留白,形成了西方现代艺术印象派的逆光效果,从而使作为一个技巧的“积墨法”有了更多的内涵。李可染在作品题跋中称之为“区区小技”,又说“擅用此法者极稀”,可见所谓积墨法因为关系“大自然阴阳晦明之象”,李可染在古稀之后依旧作了专题研究。

如果说李可染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形态是“重识山河”的话,劫难之后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则是他在“东方既白”之时的“重整山河”。在李可染“重识山河”的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山川形势的细察明辨,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他对于祖国山河与民族风情的赤子之心。在李可染“重整山河”的系列作品中,我们则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外美学传统与中西画理的求证反思,可以领略他在创新之路上的矢志不渝的探索者情怀。

从一件作品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从一位艺术家可以窥视数千年历史,我们应当为此而庆幸。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今天又如何呢?环顾中国艺术界,也许是我们的眼力不够,发现不了天才艺术家与伟大艺术品。

以此往前推100年,中国社会多数时间处在动乱频仍的状态,但是,我们却拥有天才的艺术家与伟大的艺术品。看今朝,艺术家如过江之鲫,谁在未来的100年里引领风骚?谁在未来的100年后俏立潮头?谁的作品能够告诉未来——我们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谁的创作能够连接未来——数千年文明史能够流正潮平?从收藏的角度来说,谁能够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承接的是重器,而不是浮萍?谁能够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珍惜的是珍品,而不是劣作?谁能够让广大投资人的利益得到保证,而不是相反,以至血本无归?

小则为珍品,大则为力作,要为珍品与力作,首先得是精心之作。可是,这么些年来,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浮躁之气、浮浅之作、浮夸之风。所谓“三浮”,指的是三个阶段的现象。浮躁指的是艺术家的心理与思想状态,人坐不下来,心静不下来,气沉不下来,也就没有深入生活、认真学习、潜心创作。浮浅指的是艺术品的审美与思想水准,投机性、市侩气、小家子气等等,既没有审美的高度,也没有思想的深度。浮夸指的是艺术家与艺术品的社会评估格局,到处是“大师”,到处是“精品”,到处是“大展”,到处是高价、甚至天价成交……

浮浅必然视短,浮躁必然气短,浮夸必然寿短,龙年即尽,中国社会、中国艺术更是要潜龙在渊,而不是一味地飞龙在天。

(责任编辑:鲁婧、赫英海)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