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刘春华
人民网>>书画>>正文

刘春华:生活在名画背后

庞铁明

2013年01月14日17:09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曾与样板戏、语录歌并列三大红色经典;以该画为原作制作的招贴画、邮票等印刷品发行9亿余份,创下油画复制发行的世界纪录,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画;1995年10月,该画被中国建设银行以605万元竞拍收藏,创下中国油画拍卖保持了十年的最高记录,是建国以来创作的作品中惟一一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美术作品。

  自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创作完成之后,该画作者刘春华便一直是广受关注的画家,而从1998年开始,长达五年的最后都取得胜诉的官司,再一次把他推向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少为人知的是,刘春华曾经在沈阳居住和学习四年时间,那是一段有关青春的记忆, 在刘春华的生命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记者专程前往北京郊区,对刘春华进行了专访。谈起沈阳,谈起鲁迅美术学院,刘春华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滔滔不绝。对他来说,那是一段尘封了很久的记忆,但他是无法忘怀的,因为,在沈阳的四年时光,他彻底在美术的土壤里扎下了根,定下了整个人生的走向。

  刘春华的人生是传奇的,也是充满了未知性的。刘春华用三个“没想”来评述自己的大半辈子:没想出名,但出了名;没想当官,但当了近30年官;没想发财,但发了一笔财。

  艰苦却意气风发的少年岁月

  在刘春华家的客厅里,挂了一幅画,画面上是一个小土屋,泥做的房子,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1977年,刘春华曾经回去过,房子还在,他把房子画了下来,挂在客厅里作为纪念。

  刘春华怀念的不仅是一所房子,更是一段青春。那是非常值得纪念的十几载,虽然穷困不堪,但是精神上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现在回忆起来,刘春华认为那是幸福的,那种艰苦的生活,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此后再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觉得难以逾越了。

  泰来县处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貌为“三田二草二水三分沙”,土质肥沃,水域宽广,物产丰富,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不过,把时间推回上个世纪50年代,泰来人还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泰来县也不过就是个人口两万左右的小县城,比起现在的很多镇子也有不如。

  1944年出生的刘春华,从记事的时候起,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每天傍晚站在门口,等出去打零工的爸爸回来,然后能有一点点儿钱,拿着去买玉米面,一家人才不至于明天饿肚子。

  刘春华的父亲靠做零工谋生。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是,从他很小的时候起,每天晚上都要和哥哥姐姐一样,每人一捆苇子,坐在地上编席子。年少的他不愿意干,但家里的情况摆在那里,躲也没办法躲。

  上了初中之后,劳动愈发艰苦了,而且充满了危险。校办工厂熬一种草药,学生们到野外把和自己一样高的长满刺的棘草割回来,然后用铡刀铡成小段,再放到锅里熬成膏状。其中一项工作,穿着皮靴,扎着大围裙,站在锅台上翻搅。锅里的草药烧得翻滚着,14岁的刘春华就曾做过这样的工作,现在想来,其实是有些后怕的。

  如此残酷的生活环境里,刘家五个孩子却并没有甘心在生存线上挣扎,而是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美术。这很奇怪,刘春华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生活里没有美术的内容,但是,当在课堂上接触到美术之后,兄弟几个便把美术看成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

  刘春华的大哥喜欢美术,但是,因为尊重父亲的意愿,最后读了中国医科大学。美术始终是他的兴趣所在,退休之后,他在家最喜欢做的就是刻章。这是父亲第一次干涉孩子的选择,也是最后一次。

  刘春华的二哥师范学校毕业后,被留在县文化馆工作,一直想考美术学院,但是工作上离不开,单位不放,这样僵持了几年,直到29岁那年,他才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结婚成家。

  刘春华最愿意到文化馆去玩,虽然那时候画得很一般,但他喜欢画画。小学毕业那年,他就想去沈阳考鲁迅美术学院附属中学,但是,因为穷,拿不起火车票钱,没有去成。县里一个同学考上了,他听说后,哭了很多天。

  二哥劝他别着急,说初中毕业后还可以考,可是,三年之后,也就是1959年,家里还是拿不出路费。十几元钱罢了,不多,但一筹莫展。一个姓朱的教导处主任,心肠很好,听说后帮助做了一个假学生证,说家里是沈阳的,这样买票就可以半价了,刘春华才终于去了沈阳。

下一页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