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军的“西园雅集”--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

冷军的“西园雅集”

小熊

2012年11月20日13:3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手机看新闻

画室场景写生之七(布面油画) 冷军

  冷军,这个名字,在不少人眼中,代表了“超写实”——那些纤微毕现的静物、精雕细琢的人像,刻画极近精微,以至于当时有艺术界人士怀疑他是借助精密仪器从事创作——哪怕他的《世纪风景》系列作品隐含着反思20世纪文明的哲学思考,或者世纪之交时他尝试的将处理过的锈铁皮腐蚀在宣纸上以及借用复印机进行的创作,都无法让冷军停止解释——这些作品完全出自个人的眼睛和画笔,这种“肉眼的真实”是任何仪器都无法达到的。

  而今,身为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美协副主席的冷军于10月27日至12月20日在北京美丽道国际艺术机构推出油画作品展“限制·自由”,作为他第一次在京举办的个展,展览展出他近年创作的63件作品,展示2004年以来他创作的人物肖像系列“肖像之相”里的《小唐》《小姜》,凸显他超写实的细致画风和对于视觉空间的精微观察,他最近两年创作的4幅以竹子为主题的作品,以及他在武汉、塔什库尔干、纽约等地进行室内写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描绘的是其他画家进行创作的场景,展现出一个不仅限于“超写实”的画家冷军。

  在这其中,“画室场景写生”系列全面呈现了冷军最新的创作动向和艺术思考。“画室场景”的写生题材,源于一次他和画友去外面画风景的偶然,“当时我没有找到好的角度,突然回头,看他们几个坐在一起画画的样子蛮入画的:他们在画风景,而他们与风景之间又是一个很有趣的场景,那如果把他们作画的场景画出来也挺有意思的”。冷军开始以一种玩儿的心态来画这些场景,把场景写生作为一种在艰苦的“超写实”之余的调节剂,不料这个过程中真出了一批作品。他“偷窥”其他画家画画的视角从武汉扫到塔什库尔干,又“偷瞄”到纽约,从这50余件画作中,观者能够看到每年春节时,冷军和郭润文、刘昕、朱晓果等画家朋友一起在画室创作的场景。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复一日,冷军一直在从事超写实绘画的创作,一画就是几个月。“超写实绘画中的技法基本都是在一种重复‘制作’的过程中进行,慢慢地‘制作’久了,就会把绘画本身的画意在无意间丢掉了,这样很容易让人的绘画感觉变的迟钝。”因而他把在画室里画别人画画当成“换脑”的游戏,“这样的‘现场’写生,其高难度更能调动我的作画激情,保持感觉,为超写实绘画提供精神动力。”相比超写实油画创作的“磨洋工”,他将快速的写生视为“磨刀”。“这样高难度的写生可以调动作画激情,保持感觉,为超写实绘画提供精神动力。”冷军说。

  如同兰亭、玉山等古代文人在一起琴棋书画、吟诗赋对的“艺术活动”,如同李公麟所绘宋代苏轼、黄庭坚、秦观、晁无咎、王诜等艺文巨擘集会西园,艺术家的集会具有着浓郁的文化意义;而“画室场景”系列亦可以看作冷军的一种高技术含量的娱乐,充满了艺术作品与艺术的感觉。他笔下的一些场景都意有所指,似乎要把观众引领到消弭已久的古典沙龙里,品读曾经的人文风范。他希望这些画家之间的交流能艺术化,更希望展现这些交流的作品能够艺术化,“我不是思想家、公共知识分子,而是手艺人、画家,最后还是要回到绘画本身——我做这些作品一定要有恰如其分的内涵,画室的场景,不能表面,不能看上去很像当代艺术,视觉上实际却不够丰富,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冷军说。

  曾经有人将冷军的作品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超级写实主义或照相写实主义相提并论,然而以照片为蓝本、高度精确描摹的风格追求,其实与冷军的艺术是迥然异趣的。在解释自己的“超写实”的时候,冷军曾说:“我是按照对象的生成过程‘造’出来的。其实很多时候我是不自觉地着迷于实物本身的纹理细节,包括不经意造成的残缺和痕迹。”与照相写实最为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作品多源自于写生,这在画室系列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正是直接和自然的交流,他的画室场景里有一种照相写实没有的灵光与生命。

(责任编辑:潘佳佳、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