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并非“空白”,恰为多彩

施晓琴
2019年07月08日09:51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原标题:并非“空白”,恰为多彩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 明正统至天顺

  青花红彩海水瑞兽纹高足碗 明正统至天顺

  景德镇瓷器,因为其近年来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大拍卖场,并多次创造天价纪录,受到了大众极高关注。经常有行家和媒体分析每年景德镇瓷器在春拍、秋拍上的表现,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与收藏趋势,也有不少作者会从审美角度对不同瓷器的做工、材质、色彩等进行鉴赏,但关于景德镇瓷器的学术研究却少有人关注。例如,大家都知道近年来拍出天价的明宣德青花大碗和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却鲜有人知道,在这两大制瓷高峰期间,即宣德以后,成化之前的15世纪中期,景德镇陶瓷一直有着一段“空白期”。

  近日,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可谓向大众第一次展示了这段“空白期”的瓷器及其考古研究成果。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举办,以景德镇御器厂发掘出土的器物和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为主,展品涵盖传世官窑瓷器、明御器厂出土器物和标本、各地分封藩王相关瓷器以及民窑瓷器,总数达285件(组)。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大规模集中展出国内外“空白期”官民窑代表性器物,在业内尚属首次。

  何谓“空白期”?

  15世纪中期主要是指明代的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古陶瓷研究领域,这3个时期曾被称作“空白期”,更有甚者称该时段为御窑生产的“黑暗期”。

  原因是从明永乐时期起,御窑瓷器就开始在器物上书写年款,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清末。皇帝借由年款表达了皇权对御窑瓷器生产的控制;对于后人而言,年款似乎有了“更明确”的意义:绝大多数御窑瓷器年款可以准确无误地体现器物的生产年代,这帮助我们明确了每个时代御窑瓷器的特征。也正因此,当后人此前从未见署有正统、景泰、天顺年款的御窑瓷器之时,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可能这时期没有御窑瓷器生产。

  但实际上,“空白期”并不是字面上技术断层、窑场停工、发展暂停的局面,而是在战争频繁、内部争夺皇位的动荡时期,景德镇瓷器业也随之受到了影响,所烧制的瓷器几乎不书款识,也没有过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使得明清文人士大夫和收藏家没有对它们的鉴赏记录,所以给世人造成了当时景德镇御器厂似乎没有烧制瓷器的印象,即使机构或个人有这一时间段瓷器的收藏,因为没有足够证据,也被推断为宣德瓷或成化瓷。

  事实上,此三朝是明代陶瓷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尽管历时不足30年,却处在上承宣德、下启成化的关键时期。有学者指出,就民窑而言,可以说是由明一代真正发端,经过此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成化以后民窑日益繁荣之基。“此次展览正好将时代连接起来,让观众知道斗彩瓷器如何过渡发展,也能看到宣德到成化年间瓷器工艺继承开拓的痕迹。”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

  新成果揭开神秘面纱

  1988年,景德镇御窑考古发掘初步证明了正统到天顺的所谓“空白期”并不空白。2014年,考古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在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范围内的珠山北麓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属于正统到天顺时期的考古地层,并发掘出土了大量重要瓷器标本,由此揭开了长期笼罩在“空白期”瓷器上的神秘面纱。

  传世藏品中有不少属于正统至天顺时期的明代官瓷,分藏于国内外不少机构。展览第一部分“华章再现——皇家气概官用瓷”中展出的器物,多属清宫遗留或曾经宫廷收藏,无论是青花、釉上彩瓷还是单色釉器,大多数产品制作精致秀美,显示出官瓷的华贵品质和良好的设计水准。如著名的青花大龙缸是正统朝烧造的标志性产品,显示了皇家用器的风范和气势。从造型到釉彩、纹饰及制作工艺来看,很多产品有着宣德和成化朝的风格,因此过去不少制品都被划归这两朝。现在,通过景德镇御窑的考古发掘品和其他相关研究,本次展出的大多数器物可认定为正统至天顺时期烧造,也可能属于连接这几个朝代的制品。

  在展览第二部分“还原历史——御器厂出土实证”展出的170多件(片)器物及标本,均为以上两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的已在传世品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器物,但还有很多器物不见产品传世。如青花大绣墩,传世未见发现,是这一时期的特殊形制器物。青花瓷枕也是十分罕见的官用瓷产品。整体而言,“空白期”瓷器烧造品种丰富,不逊于前朝甚至后代,这充分反映出从明初以来景德镇官瓷烧造有一个相对的连续性,过去所谓的“空白期”,与其他朝代相似,应是一个正常的多彩烧造时代。

  上海博物馆陶瓷部研究馆员陆明华表示:“通过考古发掘,可以判断正统至天顺年间三朝的官窑烧制情况,基本能看出端倪甚至有初步结论。特别是正统、天顺相对继承和相似的烧法,可以清晰了解陶瓷烧制历史。”

  还原一个多彩的烧造时代

  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分封的23个子孙,就藩于全国各地。在湖北、广西、四川、山东等地与藩王有关的墓葬和遗址中,出土了部分属于15世纪中期的景德镇瓷器,这些器物以青花瓷器为主,有的是官样产品,与官窑器风格相似,质量略逊于官窑器;有的与景德镇戴家弄窑场发现的批量器物十分相似,均在展览第三部分“亦官亦民——分封藩王遗留物”中有所展示。

  一般民窑器多为墓葬出土供器和生活用品。正统、景泰、天顺景德镇民窑,曾经历过官方严格限制烧造的禁令,产品制作受到了严厉打击,但整体看仍有很多文化气息浓厚的产品存世。从第四部分“怡然文风——质朴无华民窑瓷”中的展品来看,它们有精粗两种,不少上等产品题材颇具文风,系当时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而流行烧造,有的器物制作精湛,堪与官瓷相媲美。1988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曾出土过类似产品,因此孰官孰民尚存争议。值得指出的是,首次在四川平武以外地区展出的王玺墓出土红绿彩梅瓶和大罐,是研究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民窑彩瓷产品。而这时期的不少纪年瓷和纪年墓出土的器物,是研究正统、景泰和天顺景德镇民窑历史和产品风格的重要资料。

  两次考古发掘的实物依据,均是过去所不见的款识和工艺。上海博物馆为了使此次展览具有艺术性、学术性和探索性,特地向国内外26家公私机构借展代表性作品,包括故宫博物院、桂林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规模之大为历年罕见。展览不仅揭开了“空白期”瓷器背后的文化现象,也解决了学术上的重要课题,为研究瓷器史、人文历史的学者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责编:潘佳佳、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