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数量超5000的中国博物馆如何成为"文化的中枢"

2019年05月19日09:56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雅昌专稿】数量超5000的中国博物馆,如何成为“文化的中枢”

  首先来看一组新鲜发布的数据:

  截至2018年底,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5354家,比上年增加218家,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为4743家,占博物馆总数的88.6%。

  2018年,我国博物馆举办展览约2.6万个,教育活动近26万次,参观人数达11.26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助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每年达上百亿元;

  平均26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北京、甘肃、陕西等一些省份已达到12-13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

  2008年,全国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仅319座。2018年,总数已超过1600座,十年间数量增长了5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00座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全国博物馆藏品总量4000余万件;

  近五年来,全国博物馆举办出入境展览近500个,与2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定;

  92家博物馆被纳入文创试点单位,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入约35.2亿元,开发文创产品种类超过4万种。

iSZHsoNz18LG4im5XRBqSSj3e2XmIZiUBj0i2GlM.jpg

 

U3W0ENNhWAx0K17tYbrWELh74rUYjWLGqWaIXvZ0.JPG

 

  这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博物馆·文化中枢”论坛上发布的最新数据,反映的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随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公布,“文化的中枢”成为博物馆行业热词。中国博物馆如何成为“文化的中枢”,以及如何发挥“中枢”的作用?博物馆自身改变和技术支持,一个都不能少。这场在湖南省博物馆召开的论坛会给你很多启发,嘉宾发言均紧扣今年“作为文化中枢的中国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主题,共同探讨博物馆如何发挥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mbnvYa1OySOE7A7IqlJCfXkAAinU8xFjG7jsl1ld.jpg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图片来源于中国文物局)

  刘玉珠: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文化中枢

  刘玉珠在演讲中,分析了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的使命,阐释了博物馆在当下应发挥的作用。刘玉珠指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实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作为时间轴上的“文化中枢”,博物馆应肩负起连接过去、现代与未来的使命;作为空间轴上的“文化中枢”,博物馆应致力于搭建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

  刘玉珠强调,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社会贡献力与日俱增,面向未来的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文化中枢”作用,从国家需求层面上,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博物馆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构建国家良好形象,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作用;从社会需求层面上,要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在服务城市发展、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从公众需求层面上,博物馆要进一步增强在凝聚文化认同、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能力,使博物馆切实成为引领高质量生活的新助力。

tp0L4ojEcgbphyoBj1hXcwzJfPMh9KUb8akcoUma.jpg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陈威仁(图片来源于中国文物局)

  陈威仁:如何让年轻人爱上博物馆

  亚洲文明博物馆是新加坡国家级博物馆,专注于呈现亚洲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陈威仁介绍,亚洲文明博物馆集中于探索世界文明与文明之间在亚洲的互动与交流,以及亚洲与世界的联系与交流,以新加坡作为多元文化贸易港口和大都会为背景,亚洲文明博物馆采用跨文化性的策展角度和主题性的策展方式,来展示永久收藏和筹办特别展览。

  他发现,现在好多新加坡的年轻人,对中华艺术不大认识,也不大喜欢。“为了让这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希望通过有创意的 策展方式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的态度。”在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将举办“中华风——中华艺术文化季节”系列活动,旨在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将于2019年6月15日-9月15日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举办的“郭培-中国艺术与高级定制服装”,把中华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观众更易于接受。此外,“水。墨。情。——香雪庄珍藏历史与影响”将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展出。

  2020年4月至7月1日,博物馆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共同举办“璀璨光华——中国明代文化艺术珍品”展,相信将对两国文化交流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7VkdsT9KQh7vFje5k8z7X1UIImPZ6sNxYtQLqRL3.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图片来源于中国文物局)

  何镜堂:当代博物馆建筑创新理念与实践

  当代博物馆建筑作为一个鲜明的符号存在于城市之中,常常成为城市一定历史阶段的缩影,是一座城市记忆的载体,回应、阐释并引领着城市文化及其发展。

  何镜堂认为,当代博物馆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所有人能够共享的场所,市民公共活动的客厅,也是大众和媒体进行文化碰撞和交流最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当代博物馆建筑还呈现出多元化与复合化的发展趋势,从传统的收藏展示到融入相关的科研、交流、教育等功能,从博物馆到博物馆综合体,从文化的展览展示到文化的体验,重视氛围营造以及空间体验,强调博物馆与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博物馆建筑设计还应该体现建筑与展陈的高度融合,兼顾布展的主题与需求,统筹考虑布展的构思,促进观众与展品及空间的交流与互动。

  何镜堂在发言中枚举了南京大屠杀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案例,以此强调,一个好的当代博物馆建筑应当体现地域、文化与时代的和谐统一。

  郑培凯: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早期博物馆的功能是为皇室贵胄收藏珍贵的宝物或艺术品,及至18世纪后期,博物馆才开始有限度地对公众开放。20世纪之后,博物馆开放成为社会的潮流,中国各地的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样的转变与国家的建设息息相关。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提出博物馆是为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章程,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郑培凯认为欧美国家对博物馆的重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展示历史文物背后的文化传统,以及科学知识所体现的文明进展,润物细无声,凝聚人民的文化向心力。

  与西方博物馆发展历程相比,中国的博物馆虽然起步晚,但发展极为迅速,1979年中国博物馆确立了宗旨,并宣布主要功能,即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其中社教性与政治性目的显著。及至21世纪,随着中国博物馆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博物馆类型,为促进知识普及、带动社会寻求新知、丰富人们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文化前景的展望。

  郑培凯认为,博物馆为一般群众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同时超越体制教育(考试)的限制,让人们思考文化的意义,发挥创意,创造未来。要更多的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树立文学与艺术典范、探索宇宙奥秘和生命的意义等方面的作用。

2FBuoo6siAMIF3t7O1JlUIydA4uPRbJ9N4uBr4Vv.jpg

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周功鑫(图片来源于中国文物局)

  周功鑫:新世代的博物馆

  “世界发展太快了!”以15年算一代的话,周功鑫已见证了三代博物馆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博物馆界有句口头禅:“藏品为博物馆的心脏,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 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博物馆存在的本质与意义。周功鑫认为,“博物馆如果维持永续向上发展,博物馆的经营则需要能掌握社会的脉动和与时俱进的能力。”

  其中迅速发展的科技是博物馆借助的重要载体,博物馆需要善加利用科技,让它成为我们创造绩效以及与观众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周功鑫以台北故宫为例,从网站搭建到APP制作,展示了科技对于博物馆发展的助力作用。在藏品的展示方面,台北故宫通过与社群媒体facebook、搜索引擎Google合作,开发制作故宫APP等形式,扩大展品的影响力。展览方面,台北故宫结合数位典藏与影音科技,使展品的展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公众与藏品间的联系与互动。

  周功鑫表示,当今,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博物馆,如何将博物馆专业理论结合科技与计算机信息,并以其为载体,向民众呈现博物馆的藏品,以创新的方式去诠释藏品,让观众获得知识,甚至以新颖的手法为观众规划、制作展览,为当今及未来博物馆应去省思、推动、追求、实现以及努力提升的方向。

  刘昕:“文化+科技”博物馆与未来

  当技术遇到文化,当科技遇到文博会发生怎样的可能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进步,我们也从印刷时代跨越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作为一家“创新文化全场景沉浸体验生态的技术公司”,专门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的变化与推动,随着5G技术带动的VR、MR技术,以及4C(CHINA中国的,CONNECTION连接的,CREATION创新的,CHANGE改变的)理念,对博物馆展示方式,与观众互动方式的推动与改变,人们对于文化的感知,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方式也产生变化。刘昕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极致的技术,让更多的人,在更多的场合能够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并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IESyg8kR8rvgtrDUOklHwUEpz1rED7et1XtY3S7f.jpg

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李建毛(图片来源于中国文物局)

  李建毛:从充满人性温度的新馆到具有专业力量的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建设一座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新型博物馆,打造一个引领社会风尚的专业机构和面向未来的博物馆。”对于这一目标,李建毛希望通过湖南省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各项工作,向全社会宣示公共博物馆的工作职责和理念。作为一座主要反映湖南区域文明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采用“用需求引导设计”的建设理念,不仅考虑了博物馆的典藏、展览、教育等职能,还关照了观众、专家、职工等人员的功能诉求,并最终建成了“利于典藏、便于展览”和“与环境和谐、对观众友好、给职工便利”的博物馆。

  为了将湖南省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引领社会风尚的专业机构”,博物馆在典藏、展陈、教育、公众服务等方面做出的多方调整。典藏方面,重新定位库区,实现了“文物仓库”到“现代化标准库房”的转变,确保藏品管理有序;展陈方面,构建湘博特色的陈列展览体系推出陈列展览精品,根据馆藏特色和区域文化特点设立专题馆展览,引进其它省市和国家的展览等。其中“湖南人”“长沙马王堆汉墓”两个基本陈列分别展出文物4000余件套、1000余件套,馆藏12万余件套文物的展出量是旧馆的8倍。此外,出版、学术研讨会、文教活动、文创产品也受到博物馆的重视。为打造“终身教育服务模式”,博物馆还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专家导览、教育员专业讲解、志愿者讲解、手机名人导览、二维码拓展、VR图像讲解等。文创产品的开发方面,湖南省博物馆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进而实现博物馆的创新发展。

  此外,湖南省博物馆还不断加强“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并与天津大学、湖南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百度、腾讯、移动等企业合作,不断利用新科技手段为博物馆与观众搭建起新的连接渠道。未来,湖南省博物馆将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公共机构、智慧化的传播机构、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品牌化的文化机构。”

   博物馆行业对“文化中枢”进行多重解读:“中心”强调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性作用;“枢纽”明确了新时代博物馆的新特征、新使命。如何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递给未来,这是每个博物馆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博物馆已走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又将迎来下一个百年的跋山涉水。就像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国际博物馆日出席活动时说的那样,“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搭建更多的学术交流平台,给更多的学者、艺术家,能够让他们把研究成果、创作成果,在这样一个文化的中枢呈献给观众,尤其是呈献给我们的未来。”

(责编:潘佳佳、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