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是“乡愁” 也是“未来”

——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里的中国乡村

奕品
2018年06月13日08:43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展场内景
展场内景
原标题:是“乡愁” 也是“未来”

日前,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我们的乡村”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军械库和处女花园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承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和上海同济大学李翔宁策展团队具体实施。

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冯娜·法雷尔和谢利·麦克纳马拉提出了“自由空间”的主题,意在呈现建筑对使用者的慷慨回赠。响应策展主题,本届中国国家馆聚焦“我们的乡村”,作为一个充满机遇的自由空间,中国当代的乡村建造在自然栖居、社区营造和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回应着总策展人所关注的建筑的慷慨精神与人文知觉。

对于这一主题,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李翔宁认为,“自由空间”与当代中国乡村的多元发展形态紧密相连。面对城市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乡村开始被重新认识,以此来挖掘新的可能性。作为当代中国建筑实践的前线,建筑师、艺术家等不同角色均试图通过建筑与空间,来实现乡村在自然与人文、生产与社区等诸多方面的新生。

“我们的乡村”包括“居”“业”“文”“旅”“社”“拓”六大主题,从诗意栖居、乡土制造、文化实践、自在游憩、社区营造、开拓创新6个方面描绘出一个呈现当下、放眼未来的中国当代乡村建设现场。建筑师董豫赣、张雷、刘宇扬、华黎、袁烽和城村架构设计团队以他们的乡村实践为灵感,通过大型装置和模型呼应各个板块主题。此外,27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项目以模型、展板、影像的方式被呈现,进一步丰富了上述展览框架。“这次展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乡愁’,更希望回到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去寻找被遗忘的价值和被忽视的可能性,展望中国乡村的未来发展,并为当今世界乡村发展面临的诸多议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李翔宁说。

袁烽是唯一一位有两件作品参展的建筑设计师,分别为“竹里”和“云市”,基于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通过引入现代技术展示未来乡村的发展可能。展品“云市”坐落于中国国家展馆室外展场的草坪上,整体造型轻盈通透,一气呵成,在郁郁葱葱环境的掩映之下,其特殊的材质与光线相互交融,身处其中可以体会模糊了时空边界的美好感受。蕴含新技术人文主义观念的“未来乡村”图景,便在这一刻缓缓展开。袁烽介绍,在建造方面,“云市”高度集成了结构性能化设计方法与机器人制造技术。而他的“竹里”则被展示在“拓”板块。提到它,不得不说的是位于四川的非遗文化竹艺村。该村落是天府林盘的典型代表,并拥有本土气息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袁烽深入探访村庄后,打造了集生态、文化、产业、生活、公益五位一体的乡村基础设施空间及文化产业系统。

建筑师华黎的提案是云南潞江坝咖啡庄园。咖啡庄园是一个集咖啡制作、加工、生产、品鉴、博物馆、旅游接待等复合功能的项目,回应了国家馆策展理念中“旅”和“业”的主题。华黎介绍,在建筑形式上运用了拱的历史原型,采用了混凝土与砖的复合结构,通过制造一个1:25的模型来反映建筑结构、空间、业态,意在传递对乡村建造的一种理念——建筑的在地性。“在地性不是泛地域化、符号化,是针对每一个场地特性的回应;建筑师在乡村实践中应与当地保持平视的关系,既不能漠视传统,也不能拒绝现代性。对于我们更关心的是对当下的尊重,而不是虚设的传统和未来;我们是对具体的一种尊重,而不是抽象或空洞的理念。”

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产业筹措、村民自建、文化下乡……各种参展作品向世界呈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乡建现场。李翔宁表示,此次展览从诗意栖居到乡土制造,从文化实践到自在游憩,从社区营造到开拓创新,在空间和类型上描绘了中国当代乡村的发展趋势和一个充满机遇的自由格局。

乡村发展关乎人类的未来,以此次中国国家馆展览为契机,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主动发声,聚焦全球普遍关注的乡村发展议题,用中国的传统智慧提出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寻求系统化的可持续性策略,这也受到了诸多国际同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意大利共和报·周末副刊》赞誉了本次展览所呈现的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以及参展建筑师的实践对传统与乡土的关注。此外,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也被意大利设计媒体Domus选为必看的五大国家馆之一。据悉,展览将持续到11月25日。

主题装置——云市(建筑师:袁烽)
主题装置——云市(建筑师:袁烽)
(责编:赫英海、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