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博物馆与世界艺术

——约翰·奥奈恩斯谈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的启示

李亦奕
2018年06月13日08:40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内景
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内景
原标题:博物馆与世界艺术

日前,由外交使团文化交流中心、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大都美术馆主办的“艺术与世界”系列讲座在京举行。邀请英国知名学者、英国东安吉利亚大学教授约翰·奥奈恩斯为主讲嘉宾。在讲座中,约翰·奥奈恩斯以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的建造创举为立足点,深入世界艺术的研究问题,通过大量生动的图片和艺术史料,探讨了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的建造意义及其对当今全球艺术世界的启示。

历经10年,被誉为21世纪初最具野心的文化项目,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于2017年11月11日向公众打开大门。根据2007年与法国政府签署的合作计划,阿联酋以4亿欧元租借“卢浮宫”之名30年零6个月,建造阿拉伯第一座世界性博物馆,法国17家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则向其出借藏品,此举被外界视为阿布扎比借此打开其全球艺术世界新视野的野心,是中东世界艺术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卢浮宫阿布扎比的开馆大展,与其说是讲述艺术史,不如说是展示了一部世界文明史。从史前文明到当下的时代,12个展厅分为12个章节讲述了一部人类文明之书。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相当于一座“世界艺术”博物馆,意图将世界各国艺术精品集于一个巨大展厅之中。而约翰·奥奈恩斯本人也是“世界艺术”观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早在1978年,约翰·奥奈恩斯就主导创立了英国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这座40年前诞生的“世界艺术博物馆”便体现了全球构想。这种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藏品同步展示的方式,引发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艺术史模式和博物馆学常规。

按传统惯例,人们一直根据各地区或各民族的传统而研究艺术,每一种民族,无论是亚洲或欧洲,还是波利尼西亚或因纽特民族,各自皆认为自身制作艺术的方式出于本然,而对其他民族的艺术所知无几。那么,力图改变这类研究状况的理由何在?随之又会带来什么后果?世界艺术研究的益处究竟在于科学性还是道义上的?当我们发现各不相同的艺术传统时,该如何解释这种差异?数百年来,欧洲人惯于绘制肖像并将之挂于宫殿墙上,其因何在?非洲人精心制作面具,只偶尔在特殊场合使用,这又是为什么?日本人为何会在不同的季节在家中悬挂相应的画卷?为什么澳大利亚土著人几千年来都在岩壁上画满图画?这些问题恰恰说明建造卢浮宫阿布扎比的重要性。

“世界艺术”观念旨在以人类一般性理论客观验证具体的艺术史事实,同时将一般性理论建立在可用科学方法求证的知觉经验之上,综合自然环境、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等多元要素,重新审视世界各地艺术风格的特殊性问题,将艺术视为一种世界范围的人类行为加以研究。

为此,奥奈恩斯借助现代脑神经科学开拓了“神经元艺术史”(Neuroarthistory),运用于对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的思考。这座建筑结构与展品陈列犹如人类大脑结构。在他提出的“神经元博物馆学”(Neuromuseology)理论中,人类的大脑与艺术博物馆在某种意义上有着相同的原理。

博物馆的重要功能是保存人类往昔的记忆,而人类的大脑恰似一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中,我们过去的经验都在无意识中留下了踪迹;艺术博物馆在保持记忆的同时也应通过图像收藏和展示激活这种体验。大脑具有“可塑性”,经常被我们的经验无意识地重塑。

我们拥有不同的大脑,会对某个博物馆做出不同的体验和反应,因而展览的陈设既能强调也能弱化这种差异。所以,奥奈恩斯认为,我们对于艺术的反应,能够突出我们对于艺术品质优劣的相同感受,也能凸显对于艺术作品之间差异的不同认识,这些也都应该反映在世界艺术博物馆之中。

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外景
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外景
(责编:赫英海、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