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行走”在心灵的风景

王建南
2018年05月15日08:47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行走”在心灵的风景

  《英国橡树》 斯蒂芬·麦肯纳 布面油画 1981年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展览: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

  时间:2018年4月27日至8月5日

  地点:上海博物馆

  本展的全部展品来自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品,精选了三个世纪以来英国画家创作的71件作品。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极容易把这家美术馆与另一家以收藏透纳画作最丰富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相混淆。其实,英国泰特(Tate)这个名称不是指一家美术馆,而是一个美术馆群,它包括四座美术馆。此次携展品而来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创办于1897年。泰特,作为一个美术馆群的品牌,一百多年来促进了公众对英国艺术及国际现当代艺术的理解。四家美术馆收藏了自十六世纪以来超过73000件艺术品,为营造一个鼓励包容性和冒险精神的文化艺术氛围而不断努力。

  《大熊座的起源》 弗兰克·奥尔巴赫

  大咖是有的 展线是乱的

  本次展览精选作品涵盖了54位画家,风格极为迥异。其中最知名者莫过于透纳和康斯泰勃尔。然而对于英国人来讲,比两位天才画家更早活跃于风景画领域的庚斯博罗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有科曾斯父子和拉斐尔前派的米莱斯。到了二十世纪,英国风景画的表现呈现两极分化,一条是回归传统之路,像《英国橡树》的作者斯蒂芬·麦肯纳,以及弗兰克·奥尔巴赫;另一条通向充满不确定的远方,如纳什充满荒芜与神秘感的作品,一种超现实与抽象主义的双重叠加,更有抛弃架上绘画的风景艺术出现,如理查德·朗的大地行走艺术。

  虽然策展方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在展前煞有介事地推出了宣传片,但如果想按照这几个标题将展线顺畅地串联在一起,可就难为了观众,不免总要产生电影情节突然断掉的感觉。第一个标题“崇高”,作为一个风景画的主题,极易理解。再加上由威廉·透纳这样重量级画家来演绎,无疑是本次大展一大亮点。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主题“如画”,更令观众联想到英国独特的乡野风景与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大量自然场景。但是下面的标题“旅行”突然跳脱出按风景题材铺陈的主线,让人既熟悉,又不知所措。旅行无疑是感受风景的最佳模式,可是只有英国风景画家旅行吗?难道欧洲大陆的画家只在画室里造车吗?因此,这一段富于浪漫意境的“英国风光推销”情节似乎不甚合理。接下来的主题“变革”,主办方是想将风景画的演变纳入英国近代史的变迁,极力说明工业革命对于画家选择的题材及购买阶层的反馈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最后一段名为“回归”的表述,又将众多现当代作品简单笼统地堆叠到一个看似温情脉脉的“传统大筐”里,似乎想引发观众在参观结束时的感慨,可是观众不一定买账,也许只会坠入莫名其妙之中吧。

  依我看,不如把本次展览的71件作品放入整个西方风景画的坐标之中,划清方位,让普通观众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岂不更好?在整个西方风景画的坐标系中,英国自17世纪初开始萌芽的风景画逐渐由配角地位向主角的位置靠拢,直至焕发出独特的异彩。

  《梦中的风景》 保罗·纳什 布面油画 1936-1938年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英国风景画“黄金时期”的形成

  在西方绘画中到底什么时候出现了风景画呢?如果在整个绘画谱系中耐心搜索一番,会发现以风景为核心的作品晚至17世纪才真正出现。最早的风景画以背景的形式出现在14世纪前半叶意大利众多以宗教为主题的壁画和祭坛画中。到了15世纪,今天的荷兰和比利时,当时是一个统一地区,称为尼德兰,出现了大量宣传宗教教义的手抄本,风景此时仍是作为点缀和装饰出现在插图之中。随后的德国画家丢勒以早期水彩画的形式记录了旅行所见之自然。风景画真正成熟要等到17世纪荷兰“小画派”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雷斯达尔、维米尔和霍贝玛,他们的作品影响了海峡对岸的英国。无论是18世纪前半叶的庚斯博罗,还是后半叶的透纳、康斯泰勃尔和伯宁顿,英国画家似乎在这100年之中集体发力,令传统的欧洲大陆绘画界倍感吃惊,先是英国式水彩画确立了今后这个画种的技法标准,后以一系列主题多样的油画作品,一举确立了英国风景画在整个西方画坛的重要地位。无论是19世纪初期的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如柯罗、米勒、卢梭、杜比尼等,还是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以及后来居上者印象派诸位大师,均受到这一时期英国风景的深刻影响,最终使19世纪成为风景画占据主角地位的一百年。

  “行走的风景”之二 理查德·朗

  英国的风景画源于16~17世纪的地志学风景画。这种类型是风景画发展早期的雏形,这一时期是英国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不断向海上扩张并建立殖民地,于是一批地形图描绘员应运而生,这个画种逐渐成熟起来。它的功能是以墨水素描迅速而准确地记录当地的地理与城区状况,属于一种淡彩画。由于深受资产阶级阶层喜爱,从事地志风景画绘制成了一项热门行业,很多画家以此谋生。英国的水彩画成就,得自其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湿润的海洋性气候造成大自然的光色瞬息万变,在外在环境上造就了这个画种获得长足发展的可能性。多风的环境令色彩写生作品创作完成后十分容易干燥,保存方便。由水彩画开始,英国风景画实现了对欧洲大陆以法国和荷兰为首的风景画坛的突围。在西方风景画这块大拼图中,英国风景画以其特有的步调,经历长期的孵化,最终破壳而出,占据了主导地位。18世纪初,英国人掀起了一股“寻古风”,绘画迅速跟上这股潮流。这一时期的画作以城堡、庄园、教堂和桥梁为主,轮廓清晰,注重形体结构。18世纪中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来临,全新的社会状况导致人们在欣赏品位上转向关注平凡的趣味。英国风景画的真正繁荣期是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这100年间,形成了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期”,其中成就最高者是透纳、康斯泰勃尔、吉尔丁和科特曼,对后世影响深远。

  《布鲁克·布思比爵士画像》 约瑟夫·莱特 布面油画 1781年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旧风景与新风景

  英国元老级风景画家扬·希伯瑞兹,他的《泰晤士河河畔亨利镇的彩虹风景》代表了早期英国风景艺术发展的一大方向:专注描绘特定地点。泰晤士河无疑是英国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它每日带着太多英国人的记忆流向大西洋。另一位风景画的奠基人是托马斯·庚斯博罗,虽然一生中画了不少肖像画,但他心仪的主题还是人物背后的风景。《演奏大提琴的约翰·查菲牧师》,以手持大提琴的牧师及背后的一座荒废的神庙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成,象征着查菲牧师沉稳的性格。阴沉的天空,平静的湖泊构成了虚构的远处景象。一棵大树将前面的实景与后方的虚景有机联系起来。这是古典的风景表现方法。

  《格里松山的雪崩》 威廉·透纳 布面油画 1810年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表现“崇高感”,透纳最为卓越。在《格里松山的雪崩》中,他运用强烈的不对称感,表现了雪崩发生的那一刻,积雪急速下冲所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隐含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透纳与吉尔丁一起托起了英国水彩画的未来。透纳虽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代表,但他的探索精神与实践完完全全地超越了学院的范畴。他对光与空气微妙关系的探索为日后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康斯泰勃尔则从另一角度启迪法国风景画家们。在他的《戴德姆水闸和磨坊》中,湖面白色反光采用铅白色处理高光部分,强调阳光下水面光色的跃动感。他的色彩运用思路与技法直接影响了同时期的巴比松派画派,而后波及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派绘画面貌。

  英国人相信,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独特的精神属性,也正是这种信念,令英国风景画传统经久不衰。透纳认为这种精神性内涵处处皆是,他的这种想法可能来源于认为意大利风景中藏有地下神灵和超自然力量的想法;康斯太勃尔则在他亲近的索福克风景中以一种接近宗教性的方式给出了他的完美阐释。到了二十世纪,有两位英国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开拓了风景画的视野。保罗·纳什的作品往往通过景物的奇异排列,承载个人的心境,散发出一种神秘感。他笔下的世界从不给予人一丝亲近感,充满了陌生与疏离。理查德·朗在风景中看到了自然永恒的力量,这力量塑造了他自己以及人类的整体命运。他的“行为风景”为现代艺术奉献了最为独特的表现方式。突破了画布的局限,摒弃了架上绘画的概念,把创作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地球,让自然直接参与创作。而创作的时间可以延伸到每时每刻,创作与生活的界限在他的作品中消解了。新一代的英国画家都坚持认为风景画正是反映了人类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就是本次展览的主旨所在:人类的自然观不断发展升华,并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孕育了“与万物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这就是三百年来英国人自豪的“心灵的风景”。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