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真理的力量 走进创作者:鸿篇巨制如何诞生

记者 夏超
2018年05月15日08:27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致敬“千年思想家”

走进创作者:鸿篇巨制如何诞生

“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已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中国美协专门组织全国美术名家创作了24幅马克思题材美术作品。这24幅鸿篇巨制在展厅之中显得特别抓人眼球。这些作品通过感人的细节描绘,丰富的艺术语言,展现了马克思光辉而伟大的人生经历,既看到了历史风采,又凸显了当代价值,且具有强大的现实感召力。

相比于之前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型美术作品展”等主题性创作活动,这次创作留给美术家的时间非常紧迫。从今年1月5日,创作小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由中共中央编译局组织专家学者,对美术作者进行相关培训,系统介绍马克思生平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并提供相关资料,画家认领选题,到4月中旬正式交稿,只有3个多月。在创作过程中,美术家不仅要对画面所表达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更要做到艺术性与历史性的完美融合。主题性美术作品由于题材的意义重大,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使得作品具备了成为历史经典、代代相传的潜质,美术家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高于普通题材的美术创作。

主题性美术创作是当下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旋律,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实际体现。由于这次主题性创作全部是围绕马克思生平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来进行,为了避免某些选题在创作时出现场景重复单调的情况,为了所有作品都能够得到完美呈现,大家选定主题后,坐在一起进行讨论,互相建议,大致确定了每幅作品的场景和各自的创作思路。因为马克思的形象是大家非常熟悉且深入人心的,如何塑造这个形象,让每幅作品中的马克思形象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对美术家来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苗再新 写作《共产党宣言》 中国画 193×503cm 2018年

苗再新:艺术语言表现上不能墨守成规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在这次马克思题材主题创作中,苗再新承担了国画《写作〈共产党宣言〉》的创作任务。

在苗再新看来,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人物是作品的灵魂。对于他的这幅作品来说,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为此,苗再新查阅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的照片,并在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形象的年龄感和角度、表情等进行了再创作,使之既符合构图和情境的需要,又要画出神采,充分展现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伟大学者的睿智和革命导师的坚毅。“因为是写作《共产党宣言》,所以在画面中马克思的形态是手中拿着鹅毛笔,一边写作一边与恩格斯讨论。”苗再新说。

历史题材的创作,要把握准确的历史感。在创作中,苗再新力求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之相信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场景,相信这就是历史的那一刻。“画中从人物的服装到每一件家具、器物,我都进行了查询与考证,保证符合时代特征,不出‘硬伤’”。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他善于阅读。苗再新将画面的背景选择在马克思的书房,书自然成为画面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书架上的书,写作台上的书,茶几上的书,可以说贯穿画面。虽然画面中书的数量非常之大,但是每本书都有历史来源,属于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艺术表现上也并不雷同,在写作台上的书,苗再新还特意加入了书签。

在画面的艺术处理上,苗再新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性呈现。“以中国画的形式去创作一幅外国历史题材的作品,我想仅用中国画固有的成法显然是不行的。为使作品能表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充分的欧洲味,我借鉴了许多西方绘画的方法。如在画面整体的明暗关系上,我加入了以往中国画比较忌讳的光感;在色调上,大量使用了棕色系,从而使作品的历史感更为浓重;为了作品整体的效果,在某些局部不得不牺牲一些中国画的笔墨趣味。”苗再新向记者介绍。直到交稿前的几天,他仍然在通宵达旦对画面进行修改处理,只希望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张峻明:主题性美术创作要讲究在场感和融入感

来自中央美院的张峻明创作的作品为油画《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用油画的形式,去表现一个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场景片段。“过年都没停下来,一直在画。整个创作过程中,信仰之火一直在我心中燃烧,一直激励着我。”张峻明对记者说。今年1月,选题确定后,张峻明随即离开北京,赶赴浙江义乌收集素材。陈望道故居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是一幢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庭院建筑,张峻明在故居里漫步构思,创作构图在脑海中渐渐浮现。“看着今天这里的陈设,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受信仰的感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重温入党誓词,仿佛是对近一个世纪前那位伏案疾书,追求共产主义青年的遥远回应。故居右角不远处是陈家的柴房。从柴房到正厅,我竭尽所能将捕捉到的一切转化成视觉语言。”

主题性美术创作要讲究在场感和融入感,情节性成为画面构成的总基调,人物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正月初八,家人仍然沉浸在春节的喜乐中,张峻明已回到画室,面对眼前的草图与各种资料,脑子里还是在考虑陈望道的形象刻画,他决定再一次南下义乌分水塘村。在当地领导的帮助下,张峻明找到了当地婺剧团演员小应。小应的身材、容貌酷似年轻时候的陈望道,这为接下去的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定下模特以后,张峻明为小应寻找合适的化妆师化妆,并找了当地著名摄影师协助拍摄,收集素材。

在画面艺术表现上,张峻明采用了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创作期间,张竣明听取了中央编译局、中国美协、中央美院专家的建议,最终确定了陈望道站姿,头仰望窗外,喻意东方欲晓,母亲给他送来粽子,拨动火苗引喻薪火相传,点亮信仰之火这一构思。画面构思全部确定之后,就是起稿上画布阶段了,大的色彩关系一直在调整中被确定下来,细节问题逐个推敲解决。比如,陈望道的被子、枕巾等。“因为柴房里条件特别艰苦,白天写字用的桌子到晚上是睡觉的床,画面中的细节都要考虑进去。”作为历史题材主题性创作,如何将作品历史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一直是张峻明努力的方向。画《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张竣明最初选择在书房,根据查阅大量的史料,他感觉“书房”出现与那时候的真实背景有些不太相符,因此改为了柴房。

近年来,张竣明应中国美协邀请,参加了多次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他最难忘的是创作中的几易其稿,逐渐接近“真实”的过程。“每一次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因为‘历史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区别。”张峻明感慨道。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