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绵绵春雨 诗情画意——与瓷之遇

2018年04月13日08:38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与瓷之遇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初三(4)班 王奕萱

  首都博物馆透明玻璃罩内的精致瓷盘,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昏暗的环境下,两束灯光汇聚在正楷的字里行间,简短而无声地叙述着展品的生平历史。洁白的瓷器上渲染着五彩的颜料,浅淡地勾勒出圆润的轮廓,光滑的釉面在灯光的映照下焕发着点点光晕。“1995年出土,景德镇瓷器”,简单的几行字仿佛聚集着动人的力量,我一下被拉入了景德镇的制瓷场面:不大的院落里,一件件晾置的土坯高低零落地摆在木质的晾架上,将微风的甘甜与自身沉淀于一体……我与瓷器的第一次遇见,在庄重的展厅与无限的遐想中徐徐展开。

  这一次江西之行,无疑是源于我脑海中那飘忽不定如幻影般的念想。南宋时期的瓷都早已成为旅游开发的聚集地,行走于石板路间,我在探寻着与瓷器的第二次遇见。

  绵绵春雨,给小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圆拱石桥轻悬于溪流之上,一弯湖水倒映着古香古色的木质小楼,在岸边几缕如丝般垂柳的辉映下抒散着宁静与祥和之意。走进一座小小的木屋,掀开门帘,这是一代手工艺人制瓷的小工厂。正在忙碌的师傅姓王,操着一口浓郁的江西口音,眼角布满了鱼尾纹,笑起来满脸的憨厚和热情。他穿着一身洁白的棉布衣,袖口手工缝制的陶瓷花纹与屋中的瓷器交相辉映着,彰显着极强的地域特色。他戴着一双已经发黄的麻布手套,双手灵巧地操纵着工具。在他身边,几个“含苞待放”的瓷瓶正待他塑型修整,烧制成瓶。

  王师傅正在小心翼翼地为坯胎立坯。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也是瓷器制作精致与否的体现。微弱的阳光下描摹着立桶的破旧与古老,他左手轻轻扶着瓷坯,右手从底部握着小刀,随着车盘的微微转动,刀片从瓷坯上刮下点点渍泥,凹凸不平的坯体渐渐光滑,瓷碗的厚度逐渐均匀。他的眉头微皱,透过厚厚的镜片,我已然感受到了他眼中的谨慎和坚定。轻轻地弹叩间,坯体的厚度便随着叮叮咚咚的声音映衬在了王师傅的心里。深深的抬头纹密布在他的额头,泛着血丝的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瓶口,娴熟的技巧中透露着经验的积累与传承。阳光从小窗射进屋内,投射在瓶口上泛起点点金光。他灵活地操纵着右臂,瓶口的形状随着汗滴的滚落一点点成型、完善。

  釉质透明如水,胎体匀称精巧,洁白的瓷体上,点点藏蓝色的纹饰点缀着素雅的底蕴。青花从白釉中逐渐展开,犹如平静的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蓝白相应间,那是千年瓷都文化瑰宝的璀璨绽放,那是无数手工艺人工匠精神的代代传承,那是青瓷瓦砾间古老历史的层层积淀,那是我与瓷最为美好的一次遇见。

  指导教师 张秀英

(责编:鲁婧、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