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扬州八怪”画人画鬼画花鸟 嬉笑怒骂

2018年02月05日08:52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雅昌专稿】扬州八怪齐聚德基 画人画鬼嬉笑怒骂

  “扬州八怪将过去只围绕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画,推广到民间,文人画的题材由此扩大,有了温暖世情与寻常烟火,他们是文人画的还俗者,冷寂的文人画坛由此变得热情激荡,焕然一新,别开生面。”著名书画鉴赏家萧平老师表示。

  “扬州八怪”是清中叶活跃于扬州,画风特立独行的一个画家群体。他们的书画,取法传统文人写意画,又根据不同的审美、性格给予创造和变化,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

  2018年2月初,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在南京德基美术馆开展,展出扬州八怪的百余件作品,包含了陈撰、华喦、高凤翰、边寿民、李鱓、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郑燮、李方膺、杨法、闵贞、罗聘十四位代表人物,题材涉及山水、人物及花鸟,展现了一段清代“画坛正统”之外的天真异趣。

  八怪:商品社会下诞生的一群失意怪咖

  首先,“扬州八怪”并非指八个固定的人,并非像“元四家”、“明四家”那样明确。“八怪”的叫法在道光之后才有,而且不同的书列出来的人也不同,合而计竟达十五人之多。

  萧平老师解释说:“这是后人对于当时活动于扬州,艺术性格相类的画家的并不严格的约定,大可不必拘于人数。他们的所谓‘怪’,是相对于当时画坛主流而言的,其实就是个性的鲜明和张扬,就是大胆和出新。”

  扬州八怪的产生与清代扬州经济的大发展密不可分。康乾盛世时期,扬州因地利之便,盐业和漕运极其发达,俨然成为东方大都会。扬州的盐商“贾而好儒”,他们已不满足于物质享受,进而追求文化生活,热衷收藏古籍、文物、书画,又爱好考校与鉴赏;不但自己赏玩,而且亲身投身创作。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资助文士与艺术家,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

  同时,由于扬州商品经济的繁盛,书画商品化加剧,各地的艺术家被吸引到此。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在扬州的知名画家约一百数十人之多。在此百余画家中,“扬州八怪”声誉最为突出。

  美术史学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指出:包括“扬州八怪”在内的书画家,他们艺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收藏在盐商富豪家的艺术资源,他们的生活和创作,也需要通过交易或应酬的方式获得赞助。很多流寓扬州的书画家,都“馆于工商家”。

  当时,以商人为主的市民阶层,在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都有别于一般的地主官僚。他们富可敌国,但也有破产危险,讲求物质文明,亦在竞争中重视个性发挥。他们眼界开阔,能接受新事物,喜新尚奇,而寻求刺激性。因此,“个性化、世俗化、新异化”成为书画消费诉求,自然影响了画家的创作。

  《六人书叶》集册12×10.5cm×7绢本水墨

  扬州八怪大多不是扬州人,为了便于卖画才流寓于此,彼此间或为同乡,或为艺友,或为师生,在艺术思想与绘画风格上有着某些相近之处。

  这是一本由黄慎、金农、郑燮、史震林、朱卉、杨法六人共同创作的一本书法册页,是送给清代书法家王本綮四十岁的生日礼物。先后经由建国后高级官员李一氓、著名书画鉴定家徐平羽收藏,著名画家陈佩秋又在册页后题画一开。此册页亦是所有展出册页作品中,每平尺拍卖价格最高者。

  另一方面,处于市民阶层的这批画家,长期看到底层人民的疾苦、吏治的腐败、官僚的虚伪,遂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背离的识见。扬州八怪中以郑燮、李鱓、李方膺、高凤翰为代表的画家,曾学优入仕,未尝不想有一番政治抱负,但无奈仕途失意,才转而来扬州卖画为生,他们难免要在书画中一吐为快,故此很自然地接受了徐渭、石涛等人的传统,成了兼有文人特点的职业画家。在此次展览中,我们亦能看到一种文人的理想和情操,看到一群失意者的自我唱和。

  郑燮 《竹石图》 纸本水墨

  郑燮(1693—1765)即是郑板桥,也是扬州八怪中最为大众熟知的人物。他出身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通过读书应试,成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先后任山东范县和潍县的县令,为官清廉,兴利除弊,却因触怒上司而被罢官。早在做官之前,郑板桥就已到过扬州卖画,并得到商人的资助。罢官之后,他重来扬州卖画,在诗文书画中寄托高洁的品格与不肯同流合污的情操。

  郑板桥享有三绝诗书画之誉。他的诗词,直抒真情,雅俗共赏,还吸取了民间的小唱形式,为世人传唱。他的画多见于竹、石、兰草等,以寄托高洁之志。这幅画是郑板桥典型的竹石图。纯用墨笔,不施色,是文人画的本色。

  竹画在郑板桥的艺术思想中极其重要,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形象说明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以及艺术美创造的过程,即是追求一种审美主客体统一的神似,也就是郑板桥所说的“意似”。

  金农 番马图 设色纸本

  金农(1687—1763),在50岁之前以诗人学者的身份,云游四方,足迹几半中国,也曾到过扬州结交名贤,期有所遇。50岁的金农终于被举荐博学鸿词科,结果却落第而返,在这一沉重的打击下,他坚定了以“布衣雄世”的人生态度。

  两年后侨居扬州,鬻文卖画,真正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亦不时出售写经、佛像、画灯、刻砚,甚至买卖古董。金农虽然在50岁之后才正式作画,但由于学养深厚,见识广博,加上诗书的精诣,故能“涉笔即古”。他的绘画特点有二:其一是以书为画,画笔与书笔一致;其二是重意趣而轻形似。稚拙的表象掩藏着隽逸古秀的风神。

  华喦 《雪驼残雪图》128×50.5cm纸本设色

  华嵒(1682—1756)是“八怪”中画技最全能、全面者,人物、山水、花鸟、草虫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华嵒出身贫苦,少年时曾在造纸厂做工,但天资颖异,尤喜绘画。康熙末年,他流寓杭州,在当地文人名士的影响下,潜心诗文书画,成为有文化修养的职业画家。

  华嵒也是“八怪”中对后世书坛影响较大的一人。在清代晩期的扬州画坛,王素(1794—1877)、魏畹等都继承着他的技艺与风神。即现代画家中,用其法者也不乏其人,如钱松嵒、唐云皆是,在他们的早期作品中,尤为显著。

  此立轴作于1750年,画家华喦时年69岁,属于其创作高峰期的末期作品。描绘了一个天寒地冻、晓月高悬的雪夜,一旅者与驼露宿山路的景象。这是华喦晚年的精品之作,为其寓居杭州解弢馆时所创作,“解弢”代表着华嵒纵览万物的精神诉求。

  据了解,现藏故宫博物院华喦的《寒驼残雪图》、《天山积雪图》与本幅《雪驼残雪图》作品题材相同、画面极为相似,此幅作品是一幅博物馆馆藏级别的作品。近现代著名书画家、鉴定家吴湖帆曾鉴定过此作,并留有鉴藏印。

  高翔《夏山草庐图》86.5×32cm 纸本水墨

  高翔(1688—1753),是“八怪”中真正的扬州人,也是“八怪”中唯一受教于石涛的人。石涛去世后,他“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高翔此举已成了画史美谈。他为人仁厚守信,气清格高,与汪士慎品性相通,交谊甚厚。他在绘画、书法和印章诸方面均有不凡的造诣,绘画擅山水,多作扬州园林景色,风格清奇简瘦,似在石涛、弘仁之间,但传世作品不多。书法长于隶,出于汉碑,清劲古逸。

  (请横向观看▼)

  高凤翰 《殿春亭图》卷 36×434.5cm 绢本设色

  高凤翰(1683—1749),山东胶州人,是“八怪”中唯一偏于北方的人,他画笔较重、较实,有“北味”。他有一个别号“丁巳残人”。他生于书香之家,曾任安徽歙县县丞,在委管泰州坝监擎任上,因被诬告,革职下狱,后虽无罪释放,但右手已在狱中致残,时年为丁巳年(1737年)。在他此后的十二年间,高凤翰改用左手书画,书画较之右手改变了许多。

  此手卷为高凤翰44岁在济南所画,此时还未入仕途,右手还未病残,因此为其右手创作的。

  这是一幅山水绘画作品,设色绢本手卷,描绘了殿春亭这处庄园的景象。友人庄园的清旷,文人赏春的悠闲,情景宛然身临其境。高凤翰用工笔细腻的描绘了殿春亭春日的景象。此幅作品与《聊斋志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是高凤翰与蒲松龄属忘年之交,高凤翰在殿春亭版《聊斋志异》中有过两次题跋。二是这幅作品是高凤翰画给诗人朱崇勋的,朱崇勋是殿春亭版《聊斋志异》的抄录者,是《聊斋志异》的传承人之一,这也使得这幅作品更添文学性和神秘性。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