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培訓中心“遵道得路—2023級結業典禮暨結業作品展”在京開幕
11月13日,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培訓中心“遵道得路——2023級結業典禮暨結業作品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此次結業作品展匯集了藝術培訓中心2023級來自全國各地百余名學員的200余幅優秀作品。此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培訓中心承辦。
展覽現場。主辦方供圖
此次結業展典禮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原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周慶富,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劉宏昌,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李樹峰,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黨委書記王晨陽,中國歌劇舞劇院黨委書記諸葛燕喃,民進中央社會服務部部長劉文勝,北京市海澱區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周來升,開明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陳正拜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相關職能部門、研究所、創作院負責人,藝術培訓中心導師和學員代表、工作人員近200人參加線下典禮。典禮儀式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培訓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劉波主持。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周慶富致辭。主辦方供圖
周慶富在致辭中分享了兩點深刻感悟。首先,從藝路而得道,唯有扎根人民之道,方能成其大道。新時代的藝術工作者不僅要心懷“國之大者”,更應俯身於泥土之間,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為時代寫真、為人民抒懷,創造出更多接地氣、有生氣、揚正氣的藝術作品。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要時刻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拆除“心”之圍牆,拉緊“情”之紐帶,做到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其次,守文化之道,唯有傳承與時偕行,方可歷久而彌新。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賦予了我們強大的文化自信。新時代的文藝創作者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在延續文化血脈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得文藝作品既具厚重的民族特色,又煥發出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作為導師代表發言。主辦方供圖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作為導師代表發言。他認為,中國藝術教育應堅持學術精神的引領,推動植根於中華文化的藝術發展,使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應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激發藝術人才的創新創造潛能,提升文化原創能力,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新時代的深刻內涵。數字化轉型已成為藝術教育的重要方向,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次將攝影納入教學體系,這不僅體現了對攝影藝術的重視,更彰顯了對新技術融合的遠見卓識。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將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推動藝術教育與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天津大學工筆重彩研究所所長劉新華作為導師代表發言。主辦方供圖
天津大學工筆重彩研究所所長劉新華作為導師代表,在發言中深入闡述了他對優秀繪畫作品的獨到見解。他認為,一幅杰出的繪畫作品應當從三個維度進行考量:首先是思想境界,作品應蘊含深刻的思想與哲理,觸動人心﹔其次是文學境界,即情節境界,作品需具備豐富的情節與敘事,引人入勝﹔最后是藝術性,作品要涵蓋造型、色彩、構圖及意境等基本要素,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美感。劉新華強調,藝術教育不應局限於技法的傳授,更應著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思考能力。教育的真正價值在於激發學生的感知力與創造力,引導他們探索並展現獨特的藝術風格。他鼓勵學員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精益求精於技法,更要持續學習與思考,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創作出既具深刻內涵又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培訓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劉波主持。主辦方供圖
據了解,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24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