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賦能鄉村 設計點亮生活(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核心閱讀
近年來,藝術設計助力鄉村振興的理念不斷成熟,實踐更加豐富,推動鄉村成為文明和諧、物心俱豐、美麗宜居的空間。
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的方式,正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優質文化資源不斷轉化為鄉村永續發展的動能。
從藝術設計到美術創作,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的一代新人正茁壯成長,“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正變為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漫步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特寫——美麗中國的一百個藝術實踐”展廳,兼具形式美和功能美的豆腐工坊,由廢棄老屋改造的供村民休憩聚會的竹篷鄉堂……100個扎根中華大地的設計創新案例,成為美麗中國的生動注腳。其中,豐富多彩的鄉村建設案例尤為引人矚目。
新時代以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廣大美術工作者、設計師、建筑師共赴田野,以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探索出許多富有創新性、藝術性、可持續性的發展路徑。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在廣袤的田野大地上徐徐展開。
改造美麗宜居空間
植根於鄉土傳統、交融於鄉村生活,近年來,藝術設計助力鄉村振興的理念不斷成熟,實踐更加豐富,推動鄉村成為文明和諧、物心俱豐、美麗宜居的空間。
系統化的設計改造,讓傳統村落“活”了起來、“火”了起來。經過系統性梳理、修復、改建或新建,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板萬村,如今成為全省鄉村旅游重點村。錯落有致的吊腳樓,與青山相融,如詩如畫﹔涼亭、小廣場等新公共空間,增進著村民之間的交流﹔布依戲文化傳承基地、戲台、土陶窯等,傳承鄉土文脈,豐富鄉村文化生活……設計師的改造,激發了古村落的活力。這樣的精彩,在越來越多的古村落上演。像浙江省麗水市鬆陽縣的“拯救老屋行動”、重慶市渝北區洛磧鎮楊家槽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等,使古村落一躍成為宜居宜游的新農村,村民的生活質量大為提升。
可持續設計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功能,激活鄉土文化和公共生活,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經驗。曾經以煤炭開採為主的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大南坡村,一度面臨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的發展瓶頸。為幫助鄉村成功轉型,設計團隊遵循“不修飾、不掩蓋,新與舊對比,讓時間在空間裡沉澱”的鄉村美學理念,挖掘當地風物資源和鄉土特色文化,改善村落景觀,還通過書店、展館、游樂園等公共空間營造,提升當地居民的文化素養,以“長效設計”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美學經濟”。在其他許多地方,經過設計改造的村民活動室、村民議事中心等公共空間,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文化紐帶。
更多設計師通過“針灸式”改造,培育文明鄉風,賦彩鄉村生活。作為“花火計劃”公益建造項目的新一站,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設計師把12輛廢棄共享單車變成了夢幻的“旋轉木馬”,孩子們通過參與搭建體驗到創造的美好。同樣變廢為寶的故事還發生在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大別山區,設計師用建房剩下的水管拼接成的裝置作品“白日夢藍”等“大玩具”,也備受兒童喜愛。與鄉村生態相和諧的精細化設計,讓鄉村生活更具美感、更有溫度。
這些實踐表明,設計師、建筑師正以不同於城市設計的方式進行鄉村改造,在感知鄉村生活、體認鄉土文化、考慮村民訴求的多重思維下,整體地、協調地推進鄉村建設、提升鄉村功能。
激發鄉土文化活力
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的方式,正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優質文化資源不斷轉化為鄉村永續發展的動能。
振興傳統工藝步伐加快,“鄉土制造”創新風尚形成。隨著“生產性保護”理念不斷深化,上百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應運而生,10余個傳統工藝工作站陸續設立,鄉村技藝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同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發揮領軍作用,不僅推動傳統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還積極助力鄉村建設。還有一些地區制定有關政策、採取積極措施,推動非遺對接現代生活,彰顯非遺新魅力。在貴州,有的企業採取“公司+農戶”運作模式,以農民為創作主體,讓苗繡、蠟染等傳統手工藝成為生活時尚,部分產品還登上時裝舞台,帶動了當地就業。在2022北京國際設計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主題設計展”、“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主題非遺宣傳展示等活動中,處處展現著傳統技藝、傳統圖案融入生活的精彩。
巧用鄉土資源,增強文化認同,為鄉村發展賦能。有的設計師以服務型設計“扶志、扶智”。比如四川美術學院教師或為村民開辦扎染藝術培訓班,或和當地群眾共同打造“藝術稻田”、漆藝工坊等。有的設計師以賦能型設計,激發村民創新創造活力。比如在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王店鎮樊家灣,設計團隊因地制宜地設計開發新石藝,帶動村民參與創作,傳承該地的傳統技藝。
還有一些設計師著力探索“空間+產業+社群”多層面設計,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設計師將老糖廠改造為集自然、工業、建筑、歷史之美於一體的藝術主題酒店。此后,當地在此開展藝術家駐地計劃,同時舉辦古法制糖、扇子彩繪、畫展、攝影展等活動,讓當地人氣越來越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街道長埭村,通過村企結對、校地共建等途徑,探索出“茶+藝術+數字”融合發展的新路子。藝術人才的引進以及美育惠民培訓等活動的開展,實現了“藝術融入鄉村,讓鄉村生活更藝術”的目標。
在社會實踐中,設計師對藝術與生活關系的理解愈加深入。鄉土文化滋養著藝術創作,藝術又豐富了鄉土文化內涵,藝術與鄉村形成良性互動。
共繪鄉村振興畫卷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為繁榮藝術創作,2013年國家藝術基金成立,其中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就包含了鄉村振興相關的人才培養。2015年,文化部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振興傳統工藝為切入點,吸引百余所高校參與,培訓傳承人群超10萬人次。該計劃在提升手藝人文化修養和創新能力、培育地方特色品牌、激發傳統工藝活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藝術院校積極落實“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重要使命,大力培養非遺保護高端人才,建立校地合作,組織策劃技能實訓、創意設計、交流對話、藝術節等活動,為鄉村振興提供教育支持和人才支撐。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藝術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為抓手,重點為鄉村青少年美育提供方向指引和專業指導,以提升廣大青少年美學素養。中國美術學院實施“千村千生”基層服務計劃,提出“以鄉土為學院”的藝術創作和教學主張,形成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社會網絡,實現藝術教育與鄉土社會雙向塑造、互相成就。
廣大美術工作者也積極響應時代號召,不僅把創作留在田野大地,送到村民手中,還繪就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鄉村振興題材美術作品。油畫《智能農業園》、版畫《秀美家園、悠悠鄉思》等作品,精彩呈現鄉村新畫卷、奮斗新舞台。
從藝術設計到美術創作,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的一代新人正茁壯成長,“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正變為現實。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0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