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淺談中國山水畫創作的理念與原則

李林郁
2019年12月11日09:38 | 來源:美術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淺談中國山水畫創作的理念與原則

李林郁 南雁梅雨瀑寫生 68×46cm 2019年

李林郁 南雁東洞幽深 46×68cm 2019年

作為一名80后,新時代的山水畫創作者,究竟該如何面對山水畫的傳承、發展和創新的問題,下面我將結合個人的經驗來談談我對山水畫創作中的理念及原則的理解。

對傳統的堅守和繼承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源遠流長,自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至近現代各大畫派,無數前輩通過自己的繪畫實踐,不斷跨越歷史,突破自己,形成了一套完整且宏大的藝術審美體系和語言技法,它們是中國文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是值得我們每位畫家去深入學習和探究的。自古以來,畫家們都不會將學習古人與開拓創新割裂開來,都是主張“溫故而知新”、“推陳出新”、“固本流遠”等觀念的。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山水畫史上,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及繪畫鑽研最為廣博和深入的,且集大成者當首推黃賓虹先生,其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五十歲之前,主要是師法古人,遍臨宋元明畫,待打下了深厚的筆墨基礎之后,於中期五十歲至七十歲游歷各大自然山川,最后於晚年七十歲以后獨創了“渾厚華滋”的美學品格。

對於傳統的繼承,李可染先生也曾說過“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再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他在其談藝錄中也說到:“假如我的作品有點成就的話,那是我深入學習傳統、深入觀察描寫對象、深入思考、深入實踐的結果。人離開大自然、離開傳統不可能有任何創造。我常常問自己,我是在創作畫,還是在學畫、研究畫?結論: 我是在學畫和研究畫,我現在己經70歲了。我一輩子都在學習和研究傳統的過程中。傳統是幾千年來,億萬人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成果結晶,人不接受傳統就是把自己退到原始人的地位”。而陸儼少先生也在《山水畫芻議》中提到:“有些人的想法,認為有了傳統就是老,就要妨礙創新。其實文化是積累而成的,不能中間隔斷,就好比科學技術,一定要在前人的創造發明,對大自然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再進一層,得到新的發明創造,絕不能隻憑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在蒙昧的基礎上,好像石器時代、就一步跨進原子時代,是不可能的。”從以上前輩們總結的畫理當中,不難看出作為山水畫創作者,隻有尊重傳統,對傳統的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取其精華,推陳出新,我們的藝術創作才不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的藝術道路才會越走越遠,藝術生命才會長久。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豐富人生閱歷

中國山水畫所謂傳統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指歷代繪畫大師在筆墨上的技法和形式上的營造,而其內在所承載的是中國人民族性的精神文化內涵,它既是中國山水畫的生命線,也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本質。宋代詩人陸游在告誡他兒子做詩時說:“功夫在詩外”。潘天壽先生說:“一天到晚畫畫,不是辦法。畫畫不單是技巧問題,有各方面的關系,一天到晚畫,手要滑了。要多讀書,又要用心讀。”他還教育學生說“畫畫的人,不能局限於畫一面,對詩文、書法、畫論、畫史等方面的學識必須很好研究。學識要博,見聞要廣。”陸儼少先生總結出:“三分讀書,三分寫字,四分讀書”。這都就說明無論學詩還是作畫,當達到一定的水平后,如果沒有其他學問的相互促進,和深厚的文化學養的滋養,是很難再有提高和突破的。雖然可能短時間內的讀書,練字貌似是看不出什麼明顯的效果,但是長久堅持下來,就會有質的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平日裡讀書時想著畫,練字時想著畫,品茶時想著畫,有所思有所想,這些都是前輩們提供給我們的很好的學習經驗和生活體悟。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自然山川所存在的客觀上的變異,時代審美需求的改變,作為山水畫創作者,就要注重對大自然的“觀”與“游”,作畫除了臨摹古人前輩,更要以真山真水為師,隻有不斷在寫生實踐中去印証古人的筆墨技法,才能有所體悟和創新。為此我多次與師友結伴追尋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等大師的足跡,游歷祖國的各大名山大川,飽游飫看,有的地方頗有感悟便作以停留,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不斷為山水畫的創作尋找素材和靈感。當領略到桂粵山水的靈秀之美的時候,我就會更加深刻地領悟到該如何處理畫面中的“虛”與“實”的關系﹔領略到巴蜀山水的“奇、險、幽、秀”時,我又能體悟到黃氏山水的“黑密厚重,渾厚華滋”﹔皖南、井岡山之游又讓我感悟到陸氏山水的對“墨塊”、“留白”手法的靈活創用。我想也隻有親身游歷和親近過這些自然山川,才會有如此深刻的體會和感悟,且不斷地啟發和滋養著我日后的山水畫創作,為我今后的形成個人的山水畫風貌提供豐厚的營養。

繼往開來,樹立自我風格

時代的腳步瞬息萬變,人們的審美也會有所變化,那麼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會隨之調整,今日藝術家們的的突破和創新就會成為將來的經典和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就是在時間的更替中完成的。作為山水畫創作者必須具有開天辟地,繼往開來的使命感,正所謂李可染先生說的“可貴者膽”,在學到傳統的東西后,還必須“化”,將傳統的東西化為自己的東西,化為時代的東西,開辟出一條新路子來,樹立自己的風格面目,這才是藝術真正的魅力所在。自古以來,歷代山水畫家都是在不斷學習前人傳統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創新,用屬於自己獨特藝術語言和形式來記錄下時代的風貌。從山水畫的技法發展來看,在隋唐以前,山水畫是沒有皴法可言的,正所謂“空勾無皴”,再到五代時期的“皴染俱備”,到兩宋時期皴法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時期,乃至近現代還有如傅抱石這樣的大家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合了自己的筆法創造出“抱石皴”,成為我們后人學習山水畫的一筆寶貴的財富。那麼與前人相比,處於新時代的我們,交通便利了許多,畫家能游歷的區域則更為廣泛和深入,那麼該如何深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創造出既能體現我們當下的時代精神和人文內涵,又兼具有我們藝術家個人審美和風貌的藝術作品,是我們畫家終身為之追求的。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現當下許多人往往急功近利,創立所謂個性化的圖式,一味去追求視覺上的沖擊力,將中國畫與別的畫種生硬地嫁接,流於標新立異、不倫不類,極其缺乏內涵和品格。比如在墨汁裡加點牛奶,把畫作泡在澡盆子裡等一些“形而下”的東西,就認為是創新,是對傳統的變革,其實質作品背后所蘊含的當代精神是什麼,文化內涵是什麼,文化機制是什麼,這些其實都是缺失的。我想真正在繪畫史上具有開創性的藝術風貌,應該是畫家們在夯實自己傳統功夫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畫學思想和生活體驗后,再在傳統的桎梏中脫穎而出的。比如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以及當代的賈又福先生等人,他們自己風格的形成,就是在對傳統深入的學習和探究后,與時代精神共脈搏、同呼吸,不斷地思考著自我與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的結果,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所展現出來的,並非投機取巧,一蹴而就的。就這點而言,我們畫家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需要保持時刻清醒的。(李林郁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碩士、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美術部專職畫家)

(責編:杜佳妮、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