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淬礪求實以真為師——潘世勛的速寫與油畫

2019年12月09日09:3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淬礪求實以真為師

呼倫貝爾的那達慕(速寫)潘世勛

甘孜女子(油畫)潘世勛

我們走在大路上(油畫)潘世勛

近日,潘世勛個人展覽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潘世勛的速寫300余件,以及其代表作《紅日初升》《我們走在大路上》《芒康牧民》《甘孜女子》等重要油畫作品,旨在對潘世勛的藝術創作進行研究與展示,帶領觀眾認識他在中國現實主義油畫道路上的卓越實踐,以及他的藝術中所反映出的新中國美術教育的時代特點。

潘世勛生於1934年,在吉林經過5年的部隊工作后,於1955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1958年進入油畫系吳作人工作室(一畫室)學習,師從吳作人與艾中信,於1960年畢業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油畫系主任。作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重要的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潘世勛對自己的藝術生涯有著一個幽默的評價:“我不是創造美,我只是美的搬運工”,而他近60年的創作歷程大致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速寫”。

潘世勛成長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的美術創作鼓勵藝術家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從入學之初起,他始終堅持以速寫為收集創作素材的方式,更以速寫為記錄現場、抒發胸臆的語言。他認為現實主義的出發點應是“以真為師”,歸宿在“同自然之妙有”。“速寫是我一切繪畫的啟蒙和基礎,在考美院之前,我從沒畫過一張石膏像,完全是憑借一定的速寫能力才高分過關,所以我這一生都愛畫速寫,甚至很多油畫都是以速寫的方式來創作,看似是油畫,其實也是速寫。”潘世勛說。他的速寫作品《翻身曲》中,青年女子的輪廓清晰,姿態靈動,寥寥幾筆重色便將立體感塑造出來﹔《納金電站電機安裝》是一幅群像速寫作品,畫家運用巧妙的虛實處理將畫面的主與次、近與遠區分開來,構圖繁而不亂,粗中有細。潘世勛的速寫記錄了不同地區的風貌,紀實性中充滿藝術性,有著雋永魅力。

  第二個關鍵詞是“西藏”。

自1960年接受首都人民慰問團的進藏任務起,西藏這片雪域高原就成為潘世勛創作的根據地。他曾單槍匹馬踏上石渠縣的色須草原,也走進過曾經貧困的芒康勒布區,他被那裡的人們不懼艱難又樂天知命的積極生活態度所感動,也被雄偉絢麗的自然景觀所震撼。作品《小村節日》是根據潘世勛第一次進藏時所畫藏族人民過“望果節”的場景速寫而創作的油畫。“望果節”是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節日,此畫描繪了節日裡的農耕者們穿上盛裝,露出燦爛微笑的一幕,體現了豐收的喜悅。油畫作品《甘孜女子》描繪了一名普通的藏族婦女形象,含蓄、朴素的美感躍然畫布之上。“真正的油畫創作不像在畫室寫生,有模特擺好姿勢。在西藏,我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和靈感,可能是看別人聊天、開會、娛樂,有時自己也參與其中。這些創作可能不像畫室裡產生的作品那麼嚴謹、准確,卻是老老實實畫生活,不華麗,但精彩。”潘世勛說。

  第三個關鍵詞是“材料技法”。

“抓住特征,先求平正,觀察研究,脫離程式,抓住動態,以形寫神,組織群像,人景層次,不拘一格,勿急勿躁”,這是他總結的“速寫十要”﹔“油畫創作的底色層的含油量應比上面色層的少,否則畫面會黯淡無光,以后還易開裂、脫落”,這是他強調的油畫“肥蓋瘦”技法。潘世勛作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的杰出藝術家代表,也接棒學院教學,在油畫教學上注入了極大心力,數十年教書育人,培養了大批油畫人才。並且,潘世勛始終關切中國油畫的發展,將西方油畫技法材料等相關課程引入新中國現代油畫教學。他在20世紀80年代赴法國交流,回國后致力於對油畫技法材料和油畫表現力的研究,出版《歐洲傳統繪畫技法演進三百圖》,發表《油畫技法雜談》等系列文章,並舉辦相關講學,推進了國內對油畫語言的研究,也使得注重油畫本體的創作蔚然成風。

“潘世勛幾十年來不求聞達,隻求鑽研,將時間奉獻給藝術創作和三尺講台。”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表示,在時代發展的今天,現實主義藝術精神中的現實關切、朴素情懷、語言品質、美學意境等都值得發揚光大,而且還要使之充實豐沛。在這個意義上,當如潘世勛所畫:我們走在大路上。(記者 榮池)

(責編:杜佳妮、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