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人類史前的“維納斯”們

楊雪梅
2019年06月13日09:2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類史前的“維納斯”們

  “最胖的睡美人”

  威冷道夫的維納斯

  法國國家博物館的維納斯

  【深度解讀】

  如果不是專門去尋找,在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浩瀚的展廳和紛繁的展品中很容易錯過它。它的體積太小了,和書裡呈現出來的樣子有一定的落差。它就是著名的“威冷道夫的維納斯”(Willendorf,也會被譯作維倫多夫)。

  這是一件小小的石灰岩雕像,高隻有11厘米,可以算作是小體積的迷你版文物,然而它被公認為舊石器時代藝術的標志性作品,因為在奧地利南部的威冷道夫考古現場發現而命名。人們已經用了很多詞匯來定義或者描述這件“鎮館之寶”——她的女性生理特征被有意夸張了,巨大的胸部和腹部與圓圓的小小的頭部明顯不成比例,臉部幾乎是一片空白,頭上有簡單的波浪形圖案……雕刻手法單純簡練,寫實與抽象並重。藝術史學家把它看成是歐洲史前時代最美、最著名的女性雕像。

  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用地圖勾連了同一時期普遍發現的這一類雕像。從歐洲東部到地中海,從敘利亞到西伯利亞,分布范圍極其廣泛。這類文物其實也是許多博物館的標配,若展示史前藝術,它是最典型的標本。在法國國家考古博物館,就有來自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的維納斯牙雕,用猛犸象牙制作,高度僅3.5厘米,臉部空白缺少刻畫,頭部的刻痕可能是表示編織的辮子,但也可能是表示早期的編織帽。許多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雕像在埋葬時似乎都被人為弄碎了,這件也不例外,可以看到頸部的裂痕。有意地弄碎奉獻物被認為是祭祀儀式的要求。

  我的書房有一件著名的馬耳他側臥女神像的復制品,那是2010年在參觀馬耳他考古博物館時買回來的。它的實際出土地是馬耳他島的哈爾·薩夫列尼史前地下宮殿,這個史前地下宮殿的歷史可以早到5000年前,出土了非常多的男、女陶質雕像和一些還無法確定性別的雕像。這件馬耳他的國寶級文物由赤陶土制成,長不過12.2cm,是遺址出土的諸多小雕像中最為精致的一個,和其他坐立或站立的雕像不同,它是側臥的,被稱為“最胖的睡美人”。

  她穿的是今天看來依然很時尚的百褶裙,頭發梳理成整齊的羊毛卷樣式,額前還有整齊的劉海兒。她的睡姿被表現得很細膩,一隻手枕在頭部之下,另一隻手與之相握,整個胸部被擠壓在下面,十分寫實。她的身體比例也十分夸張,上身偏小巧,下半身高高隆起,到小腿及腳部又變得細瘦。整個作品給人一種生動而深度睡眠休息的印象。

  在人類的史前時期,歐洲和亞洲的藝術品最常見的有兩大類,一類是洞穴岩畫,一類是便攜式偶像。洞穴岩畫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充分的闡釋,而這類被后人稱為“維納斯”的便攜式女性雕像,是從某地最先起源還是在不同的地方同時起源,共同的審美特征和藝術的表達方式是在交流中形成的,還是由某地為核心為不斷擴散輻射的?這些恐怕都還需要做更細致的分析,才會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19世紀晚期的希臘還沉浸在民族國家獨立的歡樂氣氛中,在雅典衛城山腳下的跳蚤市場上,人們總是能夠看到各種古物攤鋪出售一些奇怪的白色大理石小雕像,40多公分高,人物形象簡潔,線條流暢,表面光滑,或坐或立,基本樣式統一。考古學家注意到了這些雕像的重要性,並從攤主們那裡了解到它們來自基克拉底群島上的古墓,因此設立了到基克拉底群島考古的項目。這些大理石小雕像,迄今為止推測總計有1400多尊,流散在世界各地。它們造型別致,具有現代雕刻藝術的氣質。女性雕像的共同特點是有著七弦豎琴型的頭部,但是沒有眼睛、耳朵和嘴,較長的鼻子呈半圓錐體形。身體沒有太多細節,隻有一些凹刻的線條可以區分雙臂、雙腿、脊椎等部位。利用平滑的輪廓和凹線來表達身體結構的細節。

  基克拉底古墓發掘項目開展后,吸引來另一位希臘考古學者赫裡斯多。這位古典考古學家由於對邁錫尼王宮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而聞名遐邇,他在全面調查研究了基克拉底古墓群后,為這個新發現的文明命名為“基克拉底文明”。由於該海區的有利地理位置,基克拉底群島一度控制愛琴海貿易的海上霸權。而活躍的商貿活動也為該地區居民帶來巨大財富,從大量墓葬群的分布情況分析,該文明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早期城市居住區,甚至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國家。而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以女性為主的基克拉底文化雕像顯然延續了新石器時代的傳統。

  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亞高原和地中海西岸的黎凡特地區,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考古遺址,也是女性雕像的重要出土地。恰塔爾霍尤克是安那托利亞高原上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早期遺址,時代距今約9000年至8000年,那時這裡已經形成聚落,已經開始種植原始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等動物。安那托利亞從附近兩座火山上採集黑曜石制成匕首和鏡子,並用黑曜石來換取貝殼和燧石等貨物。倫敦大學考古學院的梅拉特教授一直在那裡進行調查發掘。兩次發掘的房屋中均發現了豐富的室內牆畫、浮雕以及雕像。人像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女像,首足皆成尖錐形,嵌在牆壁的裂縫中。一種為石像或陶像,既有女性,也有男性。女性豐胸鼓腹,似有孕在身,裸體或少量著衣,或坐或站立或斜身而坐或呈生產狀,有的抱著小動物,也有的抱著小孩。梅拉特發現了寫進教科書的那件最有名的女像,一個肥胖的婦人坐在一個扶手飾有貓頭的椅子上。

  1956年,考古人員在羅馬尼亞的切爾納沃德鎮附近的墓地發掘出土了兩尊著名的黏土雕像,分別被命名為“思想者”和“坐著的女人”。有研究者認為,這兩件雕像應該是墓主人陪葬品中的一部分,很可能代表的是一對夫妻的形象。“思想者”雙腿彎曲著坐在一個較矮的坐具上,雙手托著下巴,肘部擱在雙膝上,好像正陷入沉思之中。單就藝術特點來講,“思想者”是新石器時代藝術獨一無二的代表作,也是最早表現人類“思想”態度的作品之一。

  亞洲同樣存在很多的女神像。

  以位於貝加爾湖西部伊爾庫茨克地區的馬爾他(Malta)遺址命名的西伯利亞史前考古學文化,年代可以早到23000年前,它的典型遺物就是由猛犸象牙制作的女神像。猛犸象群是冰河時期歐亞草原的原居民最喜捕獵的對象,在遷徙於歐亞大草原時已滅絕。這些女性雕像也是圓形、高度風格化,細節更是難以辨別,但還是一眼就能看出它們的相似性。除女神像外,在馬爾他遺址還出土了很多小型的鳥類雕塑,許多鳥類雕塑及女神像下部有小孔,也許是用來懸挂玉器的。

  再來看看南亞。1974年,法國考古隊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發現了瑪哈伽(Mehrgarh)遺址並對其進行了多次考古挖掘。現如今瑪哈伽被定義為南亞留有農耕和放牧生活痕跡的最古老的遺址之一,展現了人類從最早的定居、種植作物、再到發展出成熟的哈拉帕文明的全過程。在這裡發現的南亞最古老的陶瓦人像中,同樣有類似的女神,豐滿的乳房和寬大的臀部暗示其與生育力、創造力有關。凸起的雙目、高挺的鼻梁之外,繁復的發型也引人注目,精致的盤發或綴滿頭飾的披發代表了當時流行的風格。雖然無法給這類雕像一個明確的名字,但無疑它是新石器時代“維納斯雕像”風格的延續,是“具有某種宗教意義的女性雕像”,廣泛流行於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700年之間的南亞。

  很長時間以來,學者傾向於認為人類社會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男性制造並使用著大部分的石器和骨器,食物的主要部分來自於男人的狩獵活動,其次來源於婦女的採集活動。而美國女考古學家馬麗加·金芭塔絲,根據這些考古發現的女性雕像提出了“女神宗教”和“女神文明”的理論。她認為在人類文字和文明出現以前曾經長久地存在著史前女神崇拜符號和圖像。她的遺著《活著的女神》集中研討了歐洲史前時期的女神、男神形象以及史前宗教,闡釋了史前歐洲文化中的女神崇拜以及對今天的影響。

  西方一些考古學者對女神理論一直在進行反思,對於人類的史前時代是否的確普遍存在著女神崇拜,或者說考古發現的女像是否一定具有重要的意義也都有不同的觀點。一般我們更多地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待這些雕像,不過顯然也不能完全忽視其背后重要的社會學意義。

   (作者:楊雪梅,系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

(責編:潘佳佳、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