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組圖:畫家筆下的勞動之美

王朝剛
2019年04月28日09:0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畫家筆下的勞動之美

  唱響明天——打造千年雄安(油畫·草圖) 馬佳偉

  引來黃河水 陝北變江南(水粉畫) 任之玉

  九州無事樂耕耘(中國畫) 徐悲鴻

  駝鈴響過毛烏素(油畫) 白亞林

  選種(油畫) 常勇

  粒粒皆辛苦(中國畫) 方增先

  揚(油畫) 龐茂琨

  鼓足干勁(油畫) 董希文

  【新中國美術70年】

  勞動是創造財富、推動發展的主要方式,勤於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新中國成立70年來,眾多藝術家以繪畫的形式熱情頌揚勞動的價值和勞動者的精神。“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到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以勞動為主題的藝術作品,以此向廣大勞動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大建設時期的激情與張力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勞動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一大批描繪勞動場景和勞動者形象的繪畫作品應運而生。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召開了表彰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以及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大會,在全國掀起了向勞模學習的熱潮。同年,中央美術學院發起了為勞模畫速寫的運動,吳作人的油畫《特等勞動英雄李永像》在此背景下誕生,並受到徐悲鴻等業內專家的贊賞。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大批表現壯闊勞動場景的繪畫被創作出來。如表現北大荒墾荒建設的詹建俊的《起家》和汪誠一的《遠方來信》,表現十三陵水庫建設的王式廓的《十三陵水庫》、艾中信的《十三陵雷雨》,以及描繪婦女勞動者的王文彬的《夯歌》等。《起家》描繪了北大荒青年初到邊疆安營扎寨的場面:滿目的荒草,烏雲密布,行李散放一地,一張用來支帳篷的白帆布迎風飛揚。惡劣的環境更加襯托出青年拓荒者堅韌不拔的力量和戰勝一切的斗志。而《夯歌》則刻畫了一群勤勞的婦女邊唱歌邊打夯的火熱場景。畫面中山脊橫向起伏的線條與主體人物輻射狀的構圖形成極具張力的視覺效果。陽光明媚,笑容燦爛,勞動者身上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婦女勞動者的典型形象。

  同樣展現勞動力量與激情的還有潘仕勛的《我們走在大路上》、王霞的《海島姑娘》、劉文西的《祖孫四代》、朱乃正的《金色的季節》、陳衍寧的《漁港新醫》、楊之光的《礦山新兵》、劉國樞的《縣委書記》、魏傳義的《歇晌》等等。作品《縣委書記》中,人物手持煙杆,腳穿草鞋,披著衣服,在昏黃的油燈下凝神思考,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典型的作為普通勞動者的基層干部形象。據作者介紹,當時為創作此畫,他深入巴縣、榮昌與幾位縣委書記同吃同住同勞動,畫中的主角便是幾位縣委書記的縮影。

  歷史的沉思和浪漫主義的情懷

  1977年恢復高考,一大批下鄉知識青年回城參加高考並進入藝術院校。改革開放帶來新的春風,同時也引發了畫家們對歷史和生活的沉思。羅中立的《父親》來源於除夕之夜一個守糞老人的形象:滿臉溝壑,膚色黝黑,沁滿汗珠,胡子拉碴。作者用巨大的尺幅、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塑造了一個飽經風霜的父親一般的農民形象,背后是金色的麥子,老人粗糙的手裡拿著一口盛水的土碗,這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除此之外,表現下鄉知青和農村生活的還有王亥的《春》、王川的《再見吧,小路》以及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陳丹青的《西藏組畫》則描繪了藏族勞動人民的淳朴與勤勞。

  當然,改革的春風也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情懷。王大同的《雨過天晴》以清新明快的色彩描繪一個身著白衣的年輕姑娘傾斜著身體站在木凳上,擦拭雨后玻璃窗上斑駁的雨水。透過玻璃,是一片朦朧的湖光山色,寓意改革開放的萬象復蘇,激發了一代人萌動的心靈。

  龍全的《基石》則是表現一個坐在條石上的青年採石工勞動歇息的場面。作為背景的條石交錯支撐充滿畫面,健壯的青年和挑石用的竹棒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皮膚的質感已經融於滿是粗糙石頭的背景,堅實的力量之下不失情感的溫度。

  詹建俊的《潮》塑造了一個在涌動著綠潮的原野上的充滿信心的青年農民形象。仰視的構圖,迎風而立的勞動者,展現著氣吞山河的勞動魄力,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變革的縮影。

  龐茂琨的《揚》用古典主義的方式刻畫了一個彝族女子洒下玉米粒的溫暖一刻。灰綠的背景襯托金色的玉米粒,糧食意味著生命的延續。細膩的筆觸惟妙惟肖地呈現出女子勞動的身形和自然祥和的神情。這是一首關於勞動和收獲的贊歌,連時間也被凝固下來,傳遞著一種靜謐永恆的美。

  王宏劍的《陽關三疊》刻畫了民工潮的場景,黑壓壓的人群構成很低的地平線,天空微亮,一抹陽光剛好照在路牌上,晨月依然高懸,舒朗的天空正好對比密集的人群,人群漸漸醒來並開始尋找各自的方向,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勞動者的嶄新風貌

  進入21世紀,藝術家們更加關注生活的真實體驗,著眼於勞動者的日常。忻東旺的《早點》的繪畫靈感源自他在天津每天路過的早點鋪。畫家用細膩的筆觸,生動地表現了勞動者開工之前吃早點的情形。作品賦予了極其平凡的人們以強烈的人文關懷。忻東旺在描述《早點》時這樣寫道:“我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感動於這種因地制宜和不屈不撓的生活氣氛,感動於人們那種滿足踏實的神情。……無論如何,這裡吃的是氣定神暢、六腑俱安,接下來的是新一天的開始,每個人都將迎著陽光和面對困惑,而這一切都已在人們未放下碗筷時夾雜在飯菜中。”

  李曉林的作品《開採光明的人》用三聯畫的形式塑造了工作中的礦工形象。畫家利用色粉畫的特點,來表現礦工被粉塵“包裹”后產生的視覺沖擊力。畫面色彩凝重單純,把工人被粉塵熏黑又在燈光的映照下所產生的斑駁效果刻畫得淋漓盡致。勞動環境雖然艱苦,人物卻露出樂觀的笑容,呈現出勞動者的堅韌性格。

  鄭藝畫了一系列守望鄉土的畫作,其中《天問》刻畫了一位穿著質朴的農民借著木梯爬上房頂並仰頭觀望的一幕。有趣的是,作者故意讓畫面定格在主人公踩在高於房頂的一梯並又繼續往上攀爬的動態,質朴而浪漫。作品取名《天問》,仿佛在觀望那個看似熟悉而又宏大神秘的天空,用充滿好奇與理想的眼睛尋找生活的未來。

  陳樹中的《野草灘——端午粽香》採用勃魯蓋爾式的場景構圖描繪端午時節的傍晚,農民開始收工回家,婦女和孩子包粽子的溫馨場面。畫中有意夸大了果實、器具的體積,形成一種戲劇感和朴實的北方鄉村氣氛。作品通過對生活美和詩意的挖掘以及耐人尋味的鄉土氣息來表達對普通勞動者的關注。陳樹中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問是否有一種力量推動我向前走,是有的,那就是‘根’和‘家園’的力量……我的情感之根就是我對家園——不僅是我自己的家園,也是全人類的家園的思考、眷戀、回憶、幻想、期盼、詮釋、演繹。”

  “棒棒”是重慶市井農民工的別稱,他們手持用於挑重的棒棒,游走於山城的每一個角落,做一些臨時和零散的工作。刻畫他們的作品很多,如表現勞動間小憩的趙曉東的《一支香煙》、以民工形象為素材的王世民的《山城街頭的棒棒軍》和沈樺的《民工NO.33》都是其中優秀的代表。這些作品中的民工,在城市裡用點滴汗水積累著幸福,創造著未來,譜寫著勞動的價值,平凡而偉大。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信息快速增長的新時代,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隻有掌握了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才能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由此,大量描繪新型勞動者的作品閃耀出全新的光彩。魏佔峰的《航天人》、庄園的《工作中的一次談話》、王兆偉的《中國夢——堅守科技前沿》、白曉剛的《取土樣的研究員》等作品,或是直接描繪勞動者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用知識與創新能力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或是細膩刻畫勞動者的形象,謳歌其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觀眾不僅能在這些作品中欣賞藝術之美,更能感受到時代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點滴變化。

  當前,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每一位建設者都要“擼起袖子加油干”,用智慧和勞動來實現新作為,展現新氣象,創造新輝煌。勞動帶來收獲和幸福,勞動者的光芒也將永遠璀璨。

   (作者:王朝剛,系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副主任)

(責編:魯婧、赫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