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有畫家啟蒙,有書生至樂——芥子園三百年間

2019年02月28日09:0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芥子園三百年間

  《芥子園畫傳圖釋》中用歷代名畫圖釋“四岐法”。資料圖片

  《芥子園畫傳圖釋》中“寫意芭蕉”。資料圖片

  “芥子園”是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李漁所建園林的名字,也是李漁所開書鋪的名字。更重要的,它是李漁倡編的一套畫譜的名字。1679年成書的《芥子園畫傳》,是“中國畫最早教科書”。

  當人們談“芥子園”時,可以談及眾多近世文人與畫家。齊白石稱它為“寶貝”,魯迅將其作為禮物送給許廣平,豐子愷曾說自家書中最貴就是它。

  當人們談論“芥子園”時,也可以談到木版、石版、玻璃版、數字印刷等種種印刷技術的流變。340年來,《芥子園畫傳》不斷再版、復刻、改良、派生,成為我國古代版本最多、印數最大、影響深遠的畫譜,形成“芥子園現象”。

  近日,由李可染畫院、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聯合編撰的《芥子園畫傳圖釋》正式出版,選取1500張中國歷代繪畫精品,用以圖釋圖的方式,重新挖掘、詮釋、增補這部“中國古代畫譜的巔峰之作”。新書研討會吸引了美術、出版等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參加。從一部書,到一種文化,從《芥子園畫傳》到《芥子園畫傳圖釋》,芥子園何以延續三個世紀?

  1、中國藝術的深刻一筆

  在南京老門東,芥子園是一處近年重建的小景點。因園林小如芥子卻能“容納須彌”而得名,然而芥子園與芥子園書鋪幾易其主,至民國時已破蔽無存,《芥子園畫傳》的生命力卻極為旺盛。

  為彌補“余生平愛山水,但能觀人畫而不能自為畫”的遺憾,李漁晚年與其女婿沈心友、畫家王概等人悉心策劃出版了一部畫譜,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山水畫的技法和臨摹古人的四十幅山水作品,通過木版彩色套印,編輯成冊,1679年康熙十八年,《芥子園畫傳》初集《山水卷》出版,直至今日,依然是出版界的“寵兒”。

  樹木山石、梅蘭竹菊、草虫花卉,中國畫中的各種符號被一一分解整理形成圖譜,乍看是出版家李漁閑情偶寄的一幕,卻為中國藝術史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李可染畫院院長李庚看來:“《芥子園》所承載的是明末清初出現的現代精神,這種精神的一個征兆就是出版物的廣泛出現。”《芥子園畫傳》不僅為寒門學子打開了走進中國畫世界的一扇門,還在雕刻、陶瓷、印染、紡織、園林等眾多行當發揮著潛移默化的美育作用,目不識丁的工匠也能輕易地看懂畫傳裡的圖像,並把這些圖像運用在工藝中,大到一座園林,小到一個荷包,美育在無聲甚至“無字”中產生。

  《芥子園畫傳》的影響不止在中國。

  江蘇省國畫院傅抱石紀念館館長黃戈說,《芥子園畫傳》是朝鮮時代文人畫家的必備教科書,是影響深遠的韓國水墨畫學習范本。

  日本學者鶴田武良推斷,《芥子園畫傳》至少在1712年之前,已經通過商船傳入日本,日本文化界爭相翻刻購買,日本大阪文山堂和日本河南氏等書商將《芥子園畫傳》翻刻出版,推動了其海外傳播。根據中外學者的分析,以《芥子園畫傳》《十竹齋畫譜》為代表的木刻版畫,對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日本浮世繪畫師的影響尤大,他們的作品裡有很多《芥子園畫傳》的影子。而浮世繪又將東方審美帶到巴黎,帶到歐洲,影響了印象派畫家的創作。

  幾十年來,李庚在各國做了大量《芥子園畫傳》文獻搜集和研究工作,多次開辦講座介紹解讀《芥子園畫傳》。幾年前,李庚從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社長高振那裡得知該社要重新編釋《芥子園畫傳》,李庚當即決定給予支持,讓更多國人感受芥子園的魅力。

  2、版本流傳中,有畫家啟蒙,有書生至樂

  一個五層的書架上,擺放著各出版社出版的近百本《芥子園畫傳》及其衍生圖書,在北京李可染畫院,這樣的書架有八個。據介紹,這些都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出版物。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毛建波認為,《芥子園畫傳》巨大影響力的背后,承托著的是數十次的重刻、再版、派生版、校注版、改良版……這些各有異彩的版本,賦予了《芥子園畫傳》強大的生命力,也使這部奇書得以傳續,得以成為歷史的見証者和參與者。

  “在我本科開學的第一天,授課老師就極力推薦我們學習《芥子園畫傳》。”李可染畫院芥子園研究中心研究員、《芥子園畫傳圖釋》執行主編尹冰說,在當代美術教育裡,《芥子園畫傳》仍有重要意義。而在沒有美術大學的年代,《芥子園畫傳》是許多畫家打開中國繪畫世界的一把鑰匙。

  齊白石在回憶錄中自述:“我20歲跟著師傅出去做活,無意間見到一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套印……有了這部畫譜,好像是撿到了一件寶貝”﹔潘天壽14歲到縣城讀書時,從文具店買到一部《芥子園畫譜》,成了他學畫的第一位老師﹔少年李可染曾抱著《芥子園畫傳》睡覺﹔豐子愷曾說:“我所有的書中,價最貴的要算去年向有正書局買來的一部《芥子園畫譜》……次貴的書,其價不及此書之半。”

  “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1934年有正書局翻刻出版《芥子園畫譜三集》,立即得到了文化界的關注。魯迅購得后,題詩一首贈予許廣平,並說:“然原刻難得,翻本亦無勝於此者。因致一部,以贈廣平。”

  魯迅珍視的這套書,鄭振鐸卻給了“差評”,評其“無一是處”。原因在於他收藏有《芥子園畫傳》最初的康熙刊版,他還在這套書上題跋:“收異書於兵荒馬亂之世,守文獻於秦火魯壁之際,其責至重,卻亦書生至樂之事也。”

  為什麼魯迅與鄭振鐸的評價有這麼大的差異?據李庚分析,《芥子園畫傳》在流傳過程中翻版、改版特別多,而版畫在印刷傳播時存在一定印刷差錯,有越傳越錯的缺陷,所以初版初刻極為珍貴,初刻本認真准確,所繪內容栩栩如生。此次出版的《芥子園畫傳圖釋》就是根據藏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康熙版《芥子園畫傳》初集初版的論述與圖版,重新進行編排和擴充整理。

  3、1500張歷代名畫完善李漁初衷

  故宮博物院藏展子虔《游春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及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等用7幅著名畫家畫作的高清圖像來詮釋《芥子園畫傳》裡的“畫樹起手四岐法”——這是《芥子園畫傳圖釋》以圖釋圖的方式。

  搜集收藏於世界各地博物館、美術館藏的2500張中國畫的高清電子圖,從中精選1500張來解析《芥子園畫傳》,這項工作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花了3年時間。

  “因為《芥子園畫傳》是以版畫形式呈現,在筆墨神韻的表達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現在的初學者對毛筆不夠熟悉,沒有對筆墨的感知鑒賞能力,學習芥子園很難得到中國畫的精髓。”如何讓學生在研習芥子園時領會到中國畫的神韻,是困擾尹冰多年的問題。“因此,當高振帶著歷代名畫的高清資料和圖釋想法找到我時,我們一拍即合。”

  李漁策劃出版《芥子園畫傳》的初衷是“上窮歷代,近輯名流,匯諸家所長,得全圖四十頁,為初學宗式。”借助數字出版技術,集納歷代畫作,《芥子園畫傳圖釋》正是對李漁初衷的完善。

  這項“費力”的出版工作獲得了許多專家的肯定,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魯湘認為:“將《芥子園畫傳》附上古今名畫高清印刷和局部放大,讀者可以完全領會原作的筆墨氣息,這大大補充了雕版本的不足,是對前賢的致敬,也是對今人和后人的澤溉。”

  《芥子園畫傳》的魅力不止在美術史和美術教育。

  “當我在外國書肆裡訪到第四集初刻版時,我被那鋒銳的線條所打動,感到無比震驚,靜靜地翻閱時,我不禁神傷不已淚如雨下。”《芥子園畫傳》中傾注了李庚對中國藝術、中華文化的感情,他更喜歡從圖像學的角度看待《芥子園畫傳》,他認為這部書是“中國文化的圖像寶典”。

  三百多年前,李漁在《芥子園畫傳》原版序中寫道,“有是不可磨滅之奇書,而不以公世,豈非天地間一大缺陷事哉”,李漁所說的缺憾或許不是山水畫的技法沒有傳授,而是中國文化的精要之處沒有被廣泛傳揚。

  從李漁開始,數以百計的出版商、書商去編輯、印刷,不計其數的畫家、工匠去描摹、刻版。從遍及中國到走向海外,三百年不斷的芥子園背后,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東方美。

  (記者 陳雪)

(責編:魯婧、赫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