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手札的歷史重量

張瑞田
2018年07月09日08:52 | 來源:美術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手札的歷史重量

展覽期間,我經常到展廳細讀這批手札,陳三立、郭沫若、張元濟、周作人、陳寅恪、俞平伯、馬一浮、謝無量、黃賓虹、傅抱石、趙朴初、錢鍾書、葉聖陶等人的手札,或言詩書雅事,或憂慮人間生死,或率真臧否,深感文人、學者間的聰慧、犀利,靜逸、放達,讓我們熟悉的傳統士人人格和面對現實的文人愁緒,躍然紙上。

在展廳,面對現當代文化大師的手札真跡,十分冷靜。“這個展覽很獨特,也有內涵”的評價,與策展人沒有關系,這是對一代學人、詞人龍榆生,以及與龍榆生手札往還的文化人的稱贊。

手札的歷史重量

以“龍榆生藏現當代文化名人手札展”為例

作者:張瑞田

陳毅與龍榆生的手札

“字響調圓——龍榆生藏現當代文化名人手札展”於6月11日在上海圖書館亮相,引起上海文化界、學術界、書法界的重視,上海觀眾感慨地說:這個展覽很獨特,也有內涵。

何謂獨特,內涵在哪?觀眾的評價,自然讓我這個策展人陷入深思。

繼2016年3月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首展,到5月在浙江美術館再展,今年6月的上海展,是本展的第三次巡展。

龍榆生,名沐勛,晚年以字行,號忍寒、籜公。1902年4月26日出生於江西萬載,1966年11月18日病逝於上海,葬於北京萬安公墓。其詞學研究與夏承燾、唐圭璋並稱。

龍榆生是有歷史定評的學者、詞人,他的學術研究體大宏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成就非凡。同時,龍榆生的詩詞創作深受讀者喜愛,他的詩詞,語言典雅、意境清新、思想內涵深刻,是一個時代詩詞創作的標志。遺憾的是,他的高度和深度不被廣泛認知,其人生光輝也被遮蔽,對於龍榆生先生而言,也許微不足道,但,對於我們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的人士來講,這是遺憾的,是需要調整的。

86歲的龍榆生的女兒龍雅宜和82歲的兒子龍英才參加了展覽開幕式。龍雅宜在講話時深情回顧了父親與上海圖書館的關系,早年,龍榆生向上海圖書館捐贈了明代《牡丹亭還魂記》初刻本,王國維手抄《海日樓詩冊》等重要古籍文獻。龍雅宜說:“在貴館舉辦‘龍榆生藏現當代文化名人手札展’,既彰顯出貴館是有品位、有內涵,有文化的重要庫府地位,又表明了家父和貴館有緣,有著深厚的文化之緣。”

毛澤東、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龍榆生有了解,尤其是對龍榆生在詩詞研究、創作領域上的成果非常推崇。毛澤東在延安時就讀過龍榆生先生主編的《詞學季刊》。陳毅多次致函龍榆生,討論詩詞問題。今天,我們倡導國學,其實,龍榆生研究的重點,就是國學的一個領域。我們研究龍榆生,目的是研究國學,弘揚國學。現在,詩詞創作方興未艾,據統計,全國寫詩填詞的青年人很多,這說明我們對待國學,對待傳統的文學體裁有了新的熱情和新的興趣,這也是文化自信的標志。

“字響調圓——龍榆生藏現當代文化名人手札展”陳列的手札,是龍榆生的友朋手札。一通手札,一片心情﹔一頁箋紙,一張面孔。在這些手札中,我們讀到了優美的文辭,典雅的書法﹔看到文人的風雅,讀書人的情懷。

向中國歷史的空間中探望,我們看到了手札的使命和意義。中國手札顯然不是單純的書信,其中復合著書法、文學、禮儀等多重意義,體現著寫信者的素質、風度,最后才是世俗目的。

在上海圖書館與觀眾見面的手札,曾在黑暗與寂寥中沉睡了數十年。這是第三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龍榆生人生經歷豐富,年輕時,與朱彊村四方游學,中年后,又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大學執掌教鞭。同時,創作詩詞,編輯學術雜志,選編詩詞讀本。一個是詩詞界的朋友圈,一個是新聞出版界的朋友圈,還有一個學術界的朋友圈,讓他的生活有十足的縱深感和優越感。

上海觀眾發現,龍榆生藏現當代文化名人手札展,陳列了一通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的手札。這通手札寫於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口吻溫和,書法飄逸,足見詩人元帥的風度。

“元亮先生道鑒:兩信均奉悉,劉述用部長本周返滬對先生及熊十老安排當可就商。熊老方面代我再致意。愛護長老,尊敬讀書人,為國家、民族培養讀書種子,此正毛主席基本政策之一,自然會有個別門部(門)和某些同志不能完全了解或執行得不很好。但絕不是政策不好,也不是要改變政策。個別的行動會影響政策,但決不能改變政策,希望有信心採取多種合作,使政策做得更好。至要至盼。另,陳寅恪先生處再請吾兄致意,他日去廣州當以接談為幸。匆匆,致敬禮。陳毅上。二月廿七日。”

陳毅與龍榆生的手札,是詩人元帥與知識分子傾心交談的體現。這時,陳毅已經調任國務院副總理一職,但對熊十力、陳寅恪依然挂念。

龍榆生熾熱的生命止於1966年,是他的不幸。然而,自清末,經民國,與那麼多一流的文人學士結交,看到了真實的學問和剛正的人格,應該說,他有他的幸運。龍榆生的朋友圈廣泛,也一目了然。第一,他與士大夫型的文人往來密切,其中包括他的業師朱彊村、陳三立、張元濟、陳毅、郭沫若、葉恭綽、謝無量、葉聖陶、趙朴初、沈尹默等﹔第二,是碩學通儒之士,如陳寅恪、馬一浮、周作人、俞平伯、黃侃、錢鍾書、夏承燾、沙孟海、呂碧城、蕭友梅等﹔第三,是著名畫家,如黃賓虹、徐悲鴻、傅抱石、潘伯鷹、吳湖帆、劉海粟、錢君匋、豐子愷、賴少其等。龍榆生是學者、詩人,何以與眾多畫家交往,其中一點,是當年朱彊村授硯時,曾請徐悲鴻等畫家描繪授硯場景。另外,彼時的畫家也是文人,與龍榆生往來密切的畫家,也是詩人、作家。黃賓虹是南社第一批社員,潘伯鷹的小說在上海有一批粉絲,豐子愷書畫、文章兼擅,吳湖帆家學淵博,鑒定、詩文造詣俱高。

承載學界、詞壇盛名的龍榆生,以手札與那一時代的同仁聯系,延續著一個綿長而堅硬的傳統。學士、文人,與士大夫的身份轉換,豐富了社會文化信息,因此,手札往復,陳述的不僅是私誼,也是一個階層,一種眼光的認知。陳三立手札,彌漫戰爭硝煙,對日寇侵略上海的憂憤,清晰可感。葉恭綽關心詞學研究,深厚的詩書修養,自然惦記龍榆生的命運。豐子愷在光明日報看到論述詞學的文章,嗅到了什麼?他寄給龍榆生的剪報,是寬慰,還是寄托?馬一浮與龍榆生切磋古典文學,興致勃勃,其間的信息,透露了文化精英不悔的理想。陳寅恪的冷寂與閑雅,難以排解的沖突,復雜的心緒,可觸可摸。黃賓虹談畫,依舊不忘詩文,馳騁宣紙上的畫筆,能夠聽到諸子百家的言語。錢鍾書把心裡話放在詩中,然而,絲絲冷意,於字裡行間隱現。

郭沫若對龍榆生的泥古有意見,那麼,一味求新就是正確?一位理論家曾說,新的很快舊,舊的卻常新。郭沫若趨時的文章,有多少蒙灰惹塵,而龍榆生“陳舊”的吟哦常讀常新了。這是哲學嗎?余才疏學淺,不敢回答。

傳統學士、文人,都有一副好筆墨。龍榆生藏現當代文化名人手札的作者,是復合型文人的杰出代表。葉恭綽、謝無量、郭沫若、馬一浮、沙孟海、沈尹默、黃賓虹、趙朴初、徐悲鴻等,是當之無愧的著名書法家,至今還在影響著當代書法的學習和創作。他們的手札,也是現當代的優秀書法作品。龍榆生對師友們的雙重文化身份十分了解,他受朋友之托,多次向他們求字。

“字響調圓——龍榆生藏現當代文化名人手札展”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民族自信,首先是文化自信,龍榆生友朋手札的亮相,讓我們又一次看到手札文化的復合型特征——世俗生活與文化生活的關聯,功能性與審美性的關聯,歷史與現實的關聯。 (作者系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長)

(責編:王鶴瑾、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