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良渚玉器真假之辨

梨白
2018年07月09日08:51 | 來源:美術報
小字號
原標題:良渚玉器真假之辨

玉琮 浙江省博物館藏

  剛剛過去的幾天,重新開館的良渚博物院成了朋友圈的“打卡”聖地。

  良渚古城遺址即將正式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熱門”不在話下。

  早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遺址頻繁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尤其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飾,繁密細致,和諧工整,堪稱微雕杰作。其中一件“琮王”便是在1986年出土於反山貴族墓地中的12號墓。

  反山遺址是所有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玉器數量最多、品種最豐富、雕琢最精美的一處。在11座墓葬中,12號墓是等級最高的一個墓葬,被稱為“驚世王陵”。與“琮王”一起出土的還有一件目前最大的玉鉞,有“鉞王”之譽,它的左上角和左下角分別雕刻有與“琮王”一樣的神人獸面圖像和鳥紋。此外,還出土了精美的玉權杖。

  個人收藏良莠不齊

  良渚玉器的雕刻最常見的一種,即把玉坯直接經“軟玉法”處理,使玉坯表面軟化,然后刻畫紋飾。可以說採用軟玉技術的刻玉技法的發明,成就了良渚玉器時代的輝煌。

  良渚古玉的仿制品,至遲在宋代已經出現,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獸面紋良渚式玉琮。明清以降,仿古之風尤盛,但對於良渚玉器的年代認識仍很模糊,因而仿制品無論造型、紋飾,還是制作工藝,都缺乏新石器時代玉器的特征,破綻明顯,不難甄別。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由於江蘇草鞋山、張棱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瑤山等地的先后發掘,不僅扭轉了對良渚玉器制作年代的認識,也在海內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熱潮。最近十多年來,大量的良渚玉器流入海內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這是一些不法分子盜掘走私的結果。但是,流散海內外的良渚玉器更多地是新近仿制的贗品。實際上,由於高利所趨,早在十多年前,江浙地區就已經出現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到如今,僅僅余杭瓶窯鎮一帶,領有營業執照的各類玉雕作坊已不下30家。不少作坊日夜開工,情形宛如服裝加工廠趕制訂貨。趕制出來的玉器,大部分銷往香港、日本等地。所以海內外個人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存在著良莠不齊,真贗皆備的情況。

  不過,瓶窯鎮一帶仿制良渚古玉的作坊雖多,但大多屬濫竽充數,仿制的玉器粗糙,不值一提。真正能仿古以假亂真、混人耳目的,也僅兩三家而已。

  用什麼質料做仿制品

  良渚古玉所用的質料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另外還有螢石、葉臘石、石髓、綠鬆石等美石。軟玉系列的質料,依其纖維結構的差異,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類似新疆和闐玉中“仔玉”與“山料”的差別。一類是未受沁為半透明的湖綠色受沁后為“雞骨白”的料,這種玉料當時多用於制作琮、鉞、三叉形飾、冠狀飾等玉器。另一類為未受沁為不透明的暗綠色,沁后五色斑駁,肉眼常可見絹雲母狀交雜的纖維結構,這種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經被採用,主要用於制作面積較大的玉璧,個別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藝粗率,從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禮儀上的地位明顯遜於採用第一種玉料制作高節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於第一種玉料匱乏,第二種玉料被普遍用於制作高節琮,但玉璧的料始終沒有變化。沒有較純淨的“雞骨白”是良渚玉璧質料上最基本的特征,而仿者不明,其仿制的玉璧大多在質料上存在破綻。

  仿制品選用的原料主要是產於遼寧的俗稱岫岩玉的似玉礦物,顏色有黃色、褐色、雜色、青綠色等。首先,是玉料硬度上的差別。良渚玉器所採用的軟玉硬度在摩氏6~6.5度,雖經千年埋葬,一般的鋼質刀具仍很難刻入。而仿制者雖對其表面進行了做舊仿沁,使其特征跟出土的古玉相近,但硬度這一玉料本身具有的特征,卻很難瞞天過海。第二是玉器在透明度、光澤和顏色上的差別。透明是指玉石透過光的能力。鑒別透明度,通常以2毫米為厚度標准,但我們鑒別良渚玉器時,厚度以玉器厚度或邊壁厚度為准,通常是2毫米至10毫米間。光線也不是指自然光,而是借用台燈或手電的聚光。光澤是指玉石表面反射光的強度,我國傳統的玉石絕大多數是玻璃光澤。關於良渚古玉的選料,其軟玉系列的玉器主要有兩類。一類未沁前可以上海福泉山9號墓出土的那件玉琮為代表,湖綠色,若迎台燈光或貼外壁打亮手電,光線能完全透過。微沁而未完全失透的有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鉞,瑤山2號墓出土的冠狀飾等,台燈光或手電光能部分透過。上述兩種狀況的仿制品,可能是選料和做舊都存在相當難度的緣故,市場上較少見到。目前,瓶窯一帶仿制的良渚玉器仍以“雞骨白” 為主,但個別作坊已採用了硬度較大的玉料,利用色澤相近,硬度相近的質料特點,成器后稍作染色仿沁,來仿制桐鄉、海寧一帶出土的半綠半黃的半透玉器,市場銷路較好。

  良渚古玉,特別是反山、瑤山、匯觀山、橫山等地出土的玉器表面,常有薄薄一層致密的“面膜”,如同髹了一層透明的生漆,呈現出極強的玻璃光澤。這層“面膜”是制作拋光和幾千年土埋受沁的結果,也是任何仿制品不可能模仿出的特征。有些仿制品雖拋磨仔細,玻璃光強烈,但與真正良渚玉器的柔和玻璃光澤相比,顯得浮躁和刺眼。

  從質料上鑒定良渚玉器還可使用比重液測定的方法,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雖多經沁蝕,但其比重仍保持在2.96~3.17,而岫岩玉的比重為2.5~2.8,南陽玉的比重為2.5~2.9,若用比重為2.95的四溴甲烷重液測試,則軟玉沉於液底,而岫岩玉或南陽玉都浮於液表。使用比重液鑒定小件的良渚玉器是快捷有效的方法。

  古玉是如何切割的

  良渚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藝術創作的杰出成就。它的制作工藝,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來仍不可思議。由於沒有高強硬度的金屬工具,良渚玉器的制作完全依懶於石質和某些有機質的工具。良渚時代玉料的開採情況尚不明了,但其開璞成坯主要採用的是切割的方法。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跡,據專家考証,有鋸切割和線切割兩類。鋸切割是直線切割,而線切割則留下了拋物線形的切痕。線切割的方法跟仿制品以金屬鉈具切割的方法有著天壤之別,一般來說,線切為拋物線切,切割后留下的台痕在切痕的外弧。有些仿制品,特別是玉璧,為了追求跟真品相像,也特意在表面留下幾處切割凹痕,但這種痕跡均可明顯看出是使用金屬鉈具碾琢,凹痕底平,跟玉璧表面連接處常顯突兀,有的甚至形成高差明顯的台階狀台痕,遠不如使用線切的真品的凹痕平緩柔和。

  良渚時代鑽孔的技術雖有管鑽和锃鑽兩種,但玉器由於硬度大,所以主要採用了兩面管鑽的方法,進口大,中央相通處徑小,有時錯縫形成台痕,有的台痕上還留有1~2毫米寬的鑽溝槽。玉琮是鑽孔徑較大的器物,也用兩面管鑽而成,較少錯縫,加之后期制作中仔細的打磨,琮的穿孔壁常成為光潔的微弧面,很少孔壁完全平直的琮。鐲的情形跟琮相仿。而仿制品鑽孔多利用鑽床完成,琮、璧等大件也採用兩面鑽孔,然后再加修治拋磨,但留下的鑽孔痕跡跟真品不同。仿制品中的玉琮穿孔,雖經擴大入口,拋磨等手段處理,仍不免有孔壁過直生硬的感覺。良渚玉璧、玉鉞的孔壁較少有修治拋磨,所以孔壁內常留有較明顯的同心圓旋痕,而錯縫形成的台面上也常有鑽溝槽。仿制品為了達到真品的效果,對鑽孔常要加以修治,所以孔壁多光滑,不見旋痕。

  仿制品有哪些紋飾

  仿制品的器型,幾乎涵括了良渚玉器的所有種類,但為了投市場之好牟取高利,仿制者常選制有精美紋飾者,如琮、鐲、三叉形飾、璜、冠狀飾、鉞端尾飾、在《良渚文化玉器》圖錄中尋到母型,但也有別出心裁的,比如杭州文物市場上有一種三角形的玉琮。

  仿制品的紋飾內容也多來源於《良渚文化玉器》圖錄以及文物考古雜志上發表的良渚文化玉器的圖片和線圖。仿制者不明底細將紋飾張冠李戴的也不少。例如良渚玉璧,目前的發掘品上都不見淺浮雕與陰線刻劃相結合的神人獸面紋飾。但仿制者為了牟利,常在玉璧表面施刻淺浮雕的神人獸面紋飾,反倒讓人一目了然是贗品。由於良渚玉器的發掘品深藏庫房和展櫃內,一般人難有用放大鏡觀察細部的機會,而照片線圖是不能全面體現出紋飾的細部特征和琢刻工藝的,所以仿制品在紋飾方面也有不少漏洞。首先是工藝方面的,良渚時代,玉器紋飾的刻劃一般認為是使用了硬度較大的石質刀具或鯊魚牙齒,淺浮雕則還需借助於石英砂等中介物來完成,而現代仿品則以合金剛刀和鋼銼為工具。工具的不同,必然在玉器紋飾琢刻過程中留下不同的細部特征。良渚時代,工具跟玉料的硬度相差不大,精細繁縟的紋飾實際上是費了許多功夫慢慢蹭劃出來的,這種蹭劃方法無法刻出長線條,深淺也不能一致。用放大鏡觀察,良渚玉器上的陰線系反復蹭劃,斷斷續續細若游絲,線條邊緣崩缺似鋸齒的現象十分明顯。而仿制品玉料硬度低,金剛石刀可輕易地在玉料表面刻劃出陰線,所以盡管有的仿制品有意模仿良渚玉器上反復蹭劃斷斷續續的陰刻線,但總是似是而非。

  除了質料,制作工藝、造型和紋飾方面的差別,仿制品在后期制作上也有漏洞。如染色做舊仿沁是仿制品能否以假亂真的關鍵,也是各玉器作坊主秘不宣人的絕招,但這樣獲得的顏色、光澤都是無法跟真品相比的。有的仿制者還有意將器物打殘后再修復,冒充出土品,結果往往弄巧成拙。

  良渚玉器種類龐雜,色彩光澤也常隨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現出多種變化,仿制者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擇手段,但隻要我們掌握真品在質料、制作工藝、造型紋飾等方面的特點,尤其是那些無法進行仿制的特點,就不難明辨真偽。

(責編:王鶴瑾、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