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曾經風雅曾經俗 ——明代嘉萬年間的書畫消費

劉德龍
2017年08月22日09:3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曾經風雅曾經俗

  ●《風雅之好——明代嘉萬年間的書畫消費》●葉康寧 著 ●商務印書館 圖片選自《風雅之好——明代嘉萬年間的書畫消費》

  臨摹趙伯骕《赤壁圖》的文徵明 圖片選自《風雅之好——明代嘉萬年間的書畫消費》

  《賣書畫的店肆》《清明上河圖》局部 仇英 圖片選自《風雅之好——明代嘉萬年間的書畫消費》

  杜堇 《玩古圖》 圖片選自《風雅之好——明代嘉萬年間的書畫消費》

  【讀書者說】

  一、藝術史研究轉向與《風雅之好》的寫作

  近年來,對藝術史研究關注的人群大幅增加,僅從圖書出版角度來看不乏藝術史相關的暢銷書出現。藝術史類書籍的熱銷反映了讀者教育層次的提高,以及大眾對更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北京大學朱良志教授的《南畫十六觀》,就是學者做藝術研究而成為暢銷書的典型代表,該書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的首屆向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並獲得《2013中國好書》。此書的成功帶動了一波藝術史圖書出版的高潮,海外藝術史研究的書籍也被大量引進,特別是海外中國藝術研究類圖書的出版,大大拓寬了中國讀者的眼界。好的學者做史既能言而有據、推論有理又雅致易讀,所以能夠穿透專業的限制,吸引較為廣泛的讀者。葉康寧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風雅之好——明代嘉萬年間的書畫消費》(以下簡稱《風雅之好》)亦是此類圖書中的佼佼者。

  從全球視野看,藝術研究的視野和方法在吸收人文學科研究成果的過程中不斷擴充,走出了單一藝術的歷史研究,藝術史已經成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史對於人類學研究方法的借鑒,頗為引人關注,比如“物質文化”概念的引入,最初“物質文化”是美國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英國最早將其用於設計史的研究。從“物”與“圖像”入手,折射出“人物”的身份、階級、喜好、品位、生活方式等私人體驗,從而顯現出設計史的社會面貌。從人的立場來理解物與圖像的存在屬性與意義,挖掘單個“設計”(物或圖像)的歷史厚度,圍繞著社會語境、時代精神、日常生活、個人或集體身份,實現對物或圖像意義的解構與重組。從“物”到“人”的轉向,關注特定文化情境中的“消費”問題,探究“人——物——社會——文化”的關聯性。藝術之物映射的是人類社會,隨著藝術史研究關注點的擴大,能夠讓人們從更寬闊的視角理解、觀察、體味藝術。從藝術研究走向藝術社會學和藝術經濟學,藝術史的研究群體和讀者群同時擴大了,這可能也是近年來藝術史研究類書籍熱銷的內在原因。

  二、明代書畫消費繁榮的深層次原因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它是中國繪畫史上的杰作,也是中國收藏史中的經典。《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北宋末年開封汴河沿岸街道的繁華景象,反映了社會萬象,深受百姓喜愛。圍繞《清明上河圖》,大量研究者從繪畫本體的造型語言、題名、寓意、畫面故事、描繪地、真偽、作者、時代等十余個角度進行了深入解讀。

  《風雅之好》的作者葉康寧繞開了以畫面為中心展開研究的思路,將《清明上河圖》作為一個映照世間萬象的“物”,以社會學、經濟學視角將其在收藏、轉售以及作為禮物被贈送過程中復雜的關系網絡與人情世故追尋出來,展現了明代嘉萬年間士紳、精英階層的欣賞風尚和經濟關系。可以說,該書是一部關於明代書畫市場的概括性論著,涉及了書畫市場的各個環節。

  葉康寧將全書分為“世風”“需求”“閱市”“古董商”“價格”“贗品”等八部分。他指出,“嘉萬年間雖然北有邊警,南有倭患,但空前繁榮的經濟依然為明帝國營造出承平景象”,因此,“以士商為主體的有閑階層熱衷於聲色犬馬,庋藏書畫不僅是時尚,更是判斷清濁、區分雅俗的標杆”。書中,作者透過主要情節:王忬求畫、黃彪作偽、湯臣索賄、嚴氏殺人,將圍繞《清明上河圖》所引起的一場風波串聯起來,進而思考書畫消費過程中的消費者、消費需求與消費環境的關系以及古董攤肆、古董商、居間人的關聯性,探究書畫價格的形成與變化,特別提出了“贗品”概念及其在書畫交易中存在的原因。借談論《清明上河圖》為契機,深入到明代社會權利的毛細血管中,查看書畫在其中所起到的潤滑劑作用。

  古玩書畫被渲染為“高人勝士”“風神之所寓”,賦予了“文雅”“脫俗”的特質,既是經濟實力不動聲色的彰顯,又是文化品位的象征,所以收藏是新興富裕階層証明其獲得並保持尊榮的便捷手段。書畫不是“俗物”,卻可以辦“俗事”,書畫具有貴重、雅致又輕便的特點,使其成為賄賂的常見媒介,並有個專門的名字:雅賄。“收受書畫比直接收受財物安全得多,書畫價格的模糊性保証了它的安全性”,在明代,書畫還曾被充作俸銀、禮金,當然也可以作為禮物。“名家書畫成了交通上官的利器。”而且“以書畫作為禮品,為饋送行為涂上了文雅的保護色,送者安心,受者坦然”。從而使書畫在社交中具有多重特質:友朋饋贈交流的佳物,結交權貴的媒介,自我標榜、免俗的捷徑,斗侈等炫耀性消費的最佳物。《風雅之好》透過抽絲剝繭的分析,扒開了歷史深處洶涌暗流的一角,展現了書畫消費繁榮的深層次原因。

  為了能夠達到政治目的,在書畫交易過程中違背經濟規律的事情也時有發生,王忬花了“千二百金”購買《清明上河圖》(贗品)以取悅權臣嚴嵩,可謂是不計成本。當然這個成本是指書畫本身而言的,雖然以高於市場幾倍的價格成交,但是對於王忬想要達到的政治目的,這“千二百金”不算離譜,屬於正常“預算”之內的費用。書畫這類具有炫耀性、偶然性的消費,價格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成交價格起伏很大,用書裡的語言來說:“飢來當不得食,寒來當不得衣,半個銅錢不值得,被人哄了十兩、百兩﹔富貴時十兩、百兩謀來的,到窮來也隻做得一分、二分。”

  在《風雅之好》中葉康寧還整理了1522-1619年(嘉靖、隆慶、萬歷年間)書法和繪畫的交易價目。文人恥於談錢,項元汴喜歡在其所購藏的書畫作品背后記錄購買時的價格,成為被人恥笑的把柄。如此風尚下就鮮有人願意在著作中詳細談論書畫交易價格,所以關於書畫價格的記載極少,只是在閑談和筆記中偶爾提起,葉康寧為此書的畫價目耗費近10年之工,真真難得,此價目表為后來的研究者的繼續深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清明上河圖》的雅賄,展示了明朝的世風世象

  《風雅之好》從《清明上河圖》的消費個案出發,對嘉萬時期的書畫消費進行了多視角的觀察,透過層層表象,給讀者揭示出歷史深處的洶涌暗流,使讀者了解到書畫消費繁榮后面深層的歷史原因以及贗品產生的真正原因。

  贗品是真品供不應求的替代物,也是書畫收藏中無法繞過的話題。贗品產生的途徑是多樣的,無論是“意仿”“臨摹”還是“臆造”最終都指向名家的名頭,以牟利為目的。凡是牽涉到“利”的,歷來都是花樣百出,各顯神通:既有知假買假的,比如文徵明、顧汝和等人都在蘇州專諸巷中買過贗品書畫﹔也有買到贗品的不吭聲,隻能找機會將贗品轉給眼力不佳的后來者。葉康寧用經濟學裡的“博傻理論”來解釋書畫收藏的價格問題,他說:“無論作品真贗,隻要你能以更高的價格脫手,你就不是最大的笨蛋。”隻要不是接力的最后一棒都有利可圖。所以在贗品面前往往沒有所謂的收藏家與掮客之分,絕大多數都在“自愚與愚人”之間游走。

  董其昌是明代后期集收藏、鑒賞和書畫實踐於一身的大家,是南北宗理論的提出者,對后世影響極大,他在收藏中也同樣玩一些花樣,諸如:傳為董源的《秋山行旅圖》、傳為李成的《晴嵐蕭寺圖》等藏品就是通過其題跋、“包裝”之后再出手的。一次,董其昌在書畫船上展示其密友陳繼儒曾藏的顏真卿《來巨川告身》卷,被沈德符識破為臨作,董請沈“姑勿廣言”,並很快將此贗品轉售給“新安富家”。清代徐余針對這一現象甚是明了,他說:“前人筆墨偽者居多,古今鑒賞家受人欺者過半。然必多方掩飾,自矜目力過人,彼以為假,我獨識其真。蓋自愚即可愚人,此千古收藏家之秘訣也。”收藏的第一步是鑒別,幾乎不存在沒有走眼過的鑒藏家,走眼意味著名譽與金錢的雙重損失,轉售是減少損失最便捷的方式。當然是否憑借其鑒藏家的身份買假賣假,就要看其個人境遇與抉擇了。

  作為一本以社會學、經濟學視角切入明代嘉萬時期書畫消費的研究專著,葉康寧以圍繞《清明上河圖》的一次買假、雅賄所引起的風波為線索,串聯起書畫消費的各個環節:價格、書畫家、買家、賣家、藏家、居間人,以及書畫作為炫耀性消費所具有的雅賄功能,為我們展開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該書為現在的藝術市場也提供一面鏡子,讓讀者在深入了解歷史的同時,也能從歷史裡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因為《風雅之好》中談到的那些書畫交易中的事並沒有隨著歷史的變遷而遠去,也許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著……

   (作者:劉德龍 系常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責編:潘佳佳、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