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黃龍溪:扇面上的田園牧歌

榮池
2017年05月25日08:4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黃龍溪:扇面上的田園牧歌

如果打開我存放黃龍溪記憶的盒子,裡面一定放著一把折扇。兩條扇骨是盤在黃龍溪古鎮裡的兩條臥龍,一條水龍,一條旱龍。十片扇葉是黃龍溪的“十古”勝跡。而這裡千年的文化積澱和祖祖輩輩田園牧歌般的生活痕跡,繪就了這把折扇的多彩扇面。

臨水而居

一城一鎮,一村一舍,地方有多美,決定於去時的心境,與誰同行、路上見聞,甚至是“滴瀝明花苑,葳蕤泫竹叢”般令人難忘的瞬間,才是那個牢牢鎖住一段記憶的盒子。游過太多古鎮,可偏偏與黃龍溪這個離家最近的地方從未謀面。黃龍溪古鎮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西南部,錦江之濱。它曾是春秋戰國時期蜀地開明王朝最后的軍事據點,金戈鐵馬,一個帝國在此隕落﹔它曾是劉備登基的輿論策源地,壯士沉鼎,一個時代就此開啟﹔它也曾是宋代水碼頭重鎮,舟楫如梭、文人薈萃。這些早已如雷貫耳的名號驅散了冬日車窗外的一路寒意,為此行增添許多期待。

龍潭廣場

折扇徐徐展開,“水龍”初現真容。磅礡的飛瀑從龍潭廣場上的龍頭噴出,直擊巨鼎。這個表現“諸葛武侯沉鼎醒龍”歷史傳說的龍鼎,鎮的是一方平安,引的是蛟龍出水。龍身化作小溪,蜿蜒在真龍街上,廊亭長長,古弄深深。在小橋流水裡品味恬靜,在石路小巷間撫慰心靈,行走其中,你總覺得自己會遇上些電影裡才有的橋段。遠眺山水交融無間,近觀新老民居相依相偎,田園農耕文化早已滲入人們的一茶一飯。買一頂路邊老人用鮮花編制的享有“流動的春天”美譽的花草帽,吃一碗又麻又辣、一口氣吸不完的“一根面”,轉眼便是“黃龍擺尾”。這片淺灘不僅是水龍龍尾,更是游客的戲水聖地。據說,每逢夏日,戲水的人們都會用水槍“攻擊”岸邊玩水的游客,被水濺到則可驅邪納福。雖說如此,在穿過這個連接水龍與旱龍的石橋時,我們仍由衷地慶幸著現在是冬天。

街邊女紅

旱龍緊隨水龍而來,不同的是,旱龍擁抱的不是水,而是廟。鎮江、潮音、古龍三寺各據一方,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景。鎮江寺是龍頭,建在王爺坎堤壩上,坐北朝南,王爺坎高大又堅固,是黃龍溪場鎮的防洪堤壩。潮音寺坐落在正街中段,龍身的七寸之地,是一座尼姑庵。雄踞正街之首的古龍寺是龍尾,也是黃龍溪鎮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殿前立千佛鐵塔為人們寄存情思,寺門建“萬年戲台”供居民休閑娛樂。寺內800年以上樹齡的古榕樹盤根錯節,遮天蔽日,每逢佳節,游玩此處的戀人們都會在樹枝間系上紅綢,寫下心願祈求平安。這些寺廟上頂白雲飛鳥,周有茂林修竹,背倚如鏡錦江。正如前人夸贊:“登樓一望,江景歷歷在目,滌慮澄心,誠勝景也。”

江上捕魚

以“十古”勝跡著稱的黃龍溪,不僅有古崖墓、古佛洞、古佛堰星羅棋布地圍繞,也曾是華陽、彭山、仁壽三縣的交匯之地,素有“一腳踏三縣”之稱,歷史上因大量民事、經濟糾紛和匪患困擾,遂設立三縣衙門,今稱古衙門。古街、古樹、古廟和古民居在小鎮上交相輝映,互不分離,鎮上至今保留明清時代街坊7條,民居修舊如舊、相依相偎。

三縣衙門

古鎮最美應是傍晚,華燈初上,偶然一顆露珠落在眼裡暈化成千絲萬縷的光帶,落在石板路上如泣如訴。游客散了,世界靜了,一切景物都顯出一股超然之氣,置身其中,哪怕平日再多煩憂,也會留到明日再想吧。“二更了,休息了,早睡早起,注意防火防盜!”伴隨著銅鑼敲打,遠處傳來沙啞的喊話聲,如果你剛好在古鎮留宿,那時又剛好無雨,或許能認識這位黃龍溪古民俗的傳承人——打更大爺謝忠洪。老謝打了20年的更,感情最深的除了鎮上的街坊,就是手中那面鑼。敲鑼可有講究,輕了鑼不響,重了鑼易破,敲擊角度和力度是關鍵,謝大爺眉飛色舞地講著自己引以為豪的敲鑼技巧和守護居民財產安全的事跡,“我從沒敲壞過一面鑼,如果哪天我真把它敲破了,我也就服老了,索性破鑼賣了換酒吧。”如今,各式各樣的鐘、表早已進入黃龍溪鎮的尋常百姓家,但這裡的夜空依然更聲不斷。正是一代代古民俗傳承人用他們的胸懷和堅守,讓黃龍溪古鎮在飛速的社會發展中留住了真容,傳承了本相。

古鎮打更人

扇骨曲折清奇,扇葉千姿百態,四季更替、斗轉星移間,扇面時而恬淡素雅,時而悠遠醇厚。黃龍溪這把古扇歷經千年風雨,仍為川西大地帶來扑面清風,使沉醉於此的我,隨時展開它,盡情回憶古風民俗的無限情思。

真龍街戲水

(本版照片由黃龍溪古鎮景區管理局提供)

《光明日報》( 2017年02月19日 10版)

(責編:王鶴瑾、董子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