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時代生活的寬廣大地上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院長田黎明:在生活中沉澱

2016年10月17日16: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站在時代生活的寬廣大地上

  中國美術家協會寫生現場。

  中國國家畫院畫家在延安栽樹。

  中國美術學院寫生現場。

  土,“附著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間裡,你是塵埃”。人與物的世界,哲理相通。

  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廣大美術工作者力克浮躁,走出畫室,深扎基層。他們聆聽著時代的和聲,行走在中國的大地上,不斷地觀察、捕捉、勾勒,不斷地體悟、反思、追問,不斷地補給、糾偏、厘正……畫風愈加剛健,題材日漸開闊,美的創造更加鮮活。

  恰逢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兩周年之際,本刊特採訪美術領域各大機構的掌門人,請他們陳述兩年間學習貫徹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成效及變化,以期繼續著力推進創作,不負時代的重托。

  ——編 者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院長田黎明:

  在生活中沉澱

  兩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創作、研究及培養學者型、創造型和研究型人才方面,扎實積極地推進著。

  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之后,畫院以集體組織或要求畫家自己組成小組等形式,不斷深入到農村、漁村、廠礦、軍營等地,用心貼近在基層默默奉獻的勞動者。從中,畫家們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和人文進取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即是傳統文化所擁有的一種朴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真善美”境界,它們是藝術之美的源泉,也是生活之美的一種氣韻和氣象,加大了畫家與勞動者之間默默的溝通。這種溝通對於藝術工作者來說是一種感染,更是一種提升。

  很多畫家到基層才漸漸意識到,以前下來的還是太少了。因為生活中需要被體認的那些無形的東西,常常就蘊藏在勞動者的言行和情感中。而隻有到生活中來,藝術的語言才能不斷呼吸生活中那些真善美的精神,進而被激發、被激活。如果藝術的語言一味地關在畫室中,就容易被窒息、被重復,容易樣式化。深入生活之后,中國勞動者身上那種勤勞、淳朴、智慧的美德,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一種人文精神的傳承。我們的美術工作者,就在這樣的真善美中被感化了,他們的筆墨自然就向著時代所倡導的人文精神貼近、生發。例如去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深入生活 表現時代”中國藝術研究院寫生創作展,以及今年舉辦的“首屆(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專題展‘澄懷味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創作精品展’”等,都是對此的展現和檢閱,這也帶動了中國藝術研究院整體的創作氛圍。

  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如果創作者能夠把握住時代的精神追求並將之轉化為一種藝術語境,那麼這種語境一定是當隨時代的。而如果有了情感但在表達方式上沒有新的語境流露,作品便很容易缺少藝術本身的一些品質。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要將自己的藝術表達方式、學識和學養,放到生活的土壤中去檢驗,看它們是否能夠融合在一起。三者融合在一起所產生的那種感覺,才是土生土長的民族文化精神。這也是中國畫目前面臨的最大課題——把學術、學理和理念放到生活中去沉澱,然后再讓學術回到文化精神上來,不斷思考如何形成一種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語境。

  刊頭題字:梁永琳

  版式設計:蔡華偉

  本版文章由徐紅梅、吳艷麗採訪整理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