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朝官窯瓷器各有千秋

林琳

2016年09月27日09:02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晚清四朝官窯瓷器各有千秋

  咸豐元年(1851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正好六十年一甲子,也是清王朝風雨飄搖的最后60年,其間景德鎮御窯廠的官窯瓷器生產時斷時續,但瓷器仍可代表當時最高的制瓷工藝水平。

  9月23日~30日在廣州市文物總店舉行的“甲子擷珍——咸、同、光、宣四朝官窯瓷器展”將完整展現這一時期的官窯瓷器面貌,揭開其官窯瓷器生產的神秘面紗。

  景德鎮御窯廠的官窯瓷器生產曾因咸豐五年的戰事而中斷,至同治五年才恢復﹔光緒三十三年后,御窯廠由商辦江西瓷業有限公司經營,景德鎮官窯作為該公司的總廠持續生產至宣統三年而終結。此次展覽展出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官窯瓷器六十余件,有玉壺春瓶、賞瓶、單色釉琮式瓶、荸薺瓶等,涵蓋青花、斗彩、粉彩等品種,尤其有市面上難得一見的咸豐、宣統兩朝的官窯瓷器,展現這六十年間不同時期的官窯瓷器各自的特點。

  據了解,咸豐在位十一年,其制瓷數量極其有限。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其總的瓷器留存31萬余件,而在如此龐大的數量之中,咸豐一朝僅為560余件。有觀點認為,原因在於其在位時間短,但雍正皇帝在位僅為13年,卻留下2.6萬余件精品﹔也有觀點認為咸豐年間經濟實力較弱,但比咸豐朝經濟更弱的同治朝卻留下了6000余件瓷器。因此目前較被認可的原因是戰亂令咸豐朝無心關注瓷器生產,因此這個時期的瓷器與道光時期的瓷器多有相似之處,少有創新。

  光緒年間,社會局面相對穩定,因此在同治、光緒、宣統各朝燒制的官窯器中,光緒一朝在品種和數量上均居首位。此時的官窯器中,既有“吉祥如意”款的西式餐具,還有承襲前朝形制的仿青銅器的祭器。總體看,光緒年間的瓷器胎體比同治時堅細,釉面以青白色為主,粉彩色澤新艷,青花大有復古康熙之意。

  從光緒二十七年開始,官方商議成立瓷器生產公司,到光緒三十三年正式成立江西瓷業有限公司,並以景德鎮官窯為總廠、鄱陽官窯為分廠,繼續御窯廠的運行。

  宣統朝的官窯則少而精良,耿寶昌先生曾經將其概括為“造型與前朝規格一致,仍為傳統的形制,只是胎體比以前輕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規整”。宣統朝雖歷時較短,可景德鎮御窯依然延續光緒時期傳統瓷器的燒造風貌並有所進步,所燒造的御瓷頗為精良,因此宣統御窯器的特點是工藝精致、形制端正、胎釉純淨、彩飾工整。

  “藝術不可與歷史割裂。”瓷器收藏專家告訴藝術愛好者,我們學習收藏時,必須讀懂歷史背景,帶著對時代的理解去看展、上手,才能體會到時代在器物身上留下了怎樣獨特的烙印。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