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畫家的財富增速看市場失衡

孔祥東

2016年07月22日08:34  來源:美術報
 

一個行業發展失衡的結果,最直接的表現是產品過剩,過程往往是因為錯誤的導向使資本大量流入,造成終極消費之外的中間交易增多,虛假需求上升,同時出現大量偽劣產品。不同社會門類的發展有著內在的關聯性,藝術品市場的繁榮離不開整體社會財富的增長,西方有專家認証過,奢侈品的增長大致為社會平均財富增速的3倍。社會財富的分配大致也應該有均衡性,沒有關於書畫家財富增長的專門指數,就我個人對身邊的一線書畫家觀察,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基本上在最近20年內都換了三次住房。第一次是工作單位分配的福利房,第二次是自己購買的高檔商品房,第三次是更豪華的別墅。

在一個成熟的經濟環境裡,富裕階層需要通過幾代人的積累才能產生,而我們身邊多數人隻通過很短時間就完成了幾代人的歷程,當然這種現象不僅限於書畫家。設若社會不同分工的人都通過勞動獲取報酬,書畫家的特殊勞動可能報酬會稍高一些,或者報酬相等,勞動量會少一些,而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出現以后,特殊的稀缺資源就容易出現資本流入,良性的結果是促使這一領域的發展,惡果是造成膨脹。從社會財富平衡的角度說,失衡是一部分人多佔了另一部分人的財富,或者是通貨集中,形成虛假的泡沫。

早幾年我曾將百元人民幣的面積換算成字畫買賣的平方尺,來形象地說明書畫家的潤格。10張新版人民幣鋪開來約1.1平方尺,如果一個書畫家的潤格是1000元一平尺,他等於就是在畫畫寫字的宣紙上畫錢,然后按百元大鈔的尺寸裁下來,每一張都相當於等值的錢,而且制造工藝遠比印錢簡單。隻需要畫一面,如果500元一平尺,那才相當於畫了兩面。現在千元一平尺潤格的書畫家早已是小兒科,那麼潤格是千元的多少倍,就等於一筆下去,力透紙背刷了多少層的錢,10萬元一平尺就等於一筆刷了一打兒錢。我無意於用這種計算方式模糊書畫家的藝術創作與一般勞動的區別,但揭示一下當代書畫與貨幣的關聯性,容易讓人們有一個直觀的概念。

那麼,當代書畫的價格依據是什麼呢?因為前代名家傳世作品的價格上漲,給當代書畫賦予了財富性,社會財富的增加帶動了人們的購買意願。價格大幅飆升則是資本的流入,預期增值效應,使畫廊、經紀人、藏家,紛紛為了漲價而囤貨,加大了需求量。這種缺乏終極銷售的流通,如擊鼓傳花,鼓點落下就意味著流動停止,滯銷的連鎖反應又會引起紛紛拋售的踩踏事件,造成市場更大的失衡。

一份藝術資本與市場的調查報告稱:藝術類職業是全球收入最低的人群,比民工的收入還低,有90%的藝術從業者都沒有穩定的收入,而其中75%的藝術家終生沒有收入。報告說:藝術家為什麼貧窮?是因為藝術家生產的是社會不需要的產品。

但是我國書畫藝術家享受著高額的收入,是否因為生產的藝術品是社會有用的呢?答案是否定的!這些書畫家生產大量作品的依據是人們相信它未來的價值,因為未來會值錢而增加了需求量,於是書畫家大量生產,卻降低了質量,使得這些產品更加無用。書畫家不斷漲價,除了這種虛假的供求關系外,更多的因素是來源於推手。

倘若沒有投資增值概念,書畫家的作品隻滿足小眾人群的消費需要,數量會少得多,價格會比較適中,質量也有所保証。投資增值需求成就了許多幕后推手,像17世紀荷蘭郁金香事件一樣,漲價的理由是依據對書畫家前途的各種猜測,通過展覽包裝,制造新聞,書畫家也不需要將潛心創作放在第一位。不正常的禮品消費,外行消費,供求緊張為一流書畫家的漲價提供了條件,也為二三流書畫家搭便車漲價提供了依據,最后使各色各樣的價格欺詐有了可能。藝術品拍賣原本是稀缺資源通過競價方式調節供求關系,而當代書畫普遍用拍賣作為定價機制,以致人為做局淪為普遍現象。

因為沒有真實的藝術品消化途徑,書畫家賺的錢越多,就會使藝術品市場池子裡的錢越少,運轉就越艱難,書畫家賺的錢越多,也意味著向市場拋售的產品越多越過剩。書畫家自身對財富的追求,使他們的身份出現極大的矛盾,如果藝術是神聖的就不應該量產制造,如果量產制造就應該承認藝術家是一種職業,他必須受賞畫人的制約,而當代書畫家普遍為自己任意、粗糙的作品尋找不受制約的理由,藝術才成為高昂價格的背書。

市場導向習慣於把不斷刷新價格當成藝術品市場繁榮的標志,購買一件書畫作品不是因為他的藝術價值,不是因為熱愛而珍藏,而是因為看高價格,進一步交易。不斷高昂的價格隻會讓市場失血,或套牢,合理的價格,健康的流通,豐富多彩的創作才是真正的繁榮。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