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畫家需要為自己的作品護盤嗎

賈廷峰

2016年07月20日09:39  來源:美術報
 
原標題:當代畫家需要為自己的作品護盤嗎

  在朋友圈連續數周被各種人聲鼎沸的拍賣現場和血脈賁張的拍價數據刷屏之后,2016春拍逐步邁入收尾階段。相較於地產困頓、股市萎靡的經濟頹勢,持續回溫的藝術市場似乎成了富余資本新一輪搶佔的最佳戰場。但經歷近兩年來強力反腐的政策刺激,禮品畫的市場份額一度被壓縮至邊緣牆角,宏觀調控的輻射反而迫使資本的選擇更加趨於理性。綜觀今年春拍,便不難發現這一轉變,古代、近現代大家經典作品價格持續穩定,有的穩中上漲﹔新生代藝術家作品備受注目,價格適中,競買激烈,唯獨美協畫院這類官本位大名頭畫家作品,價格急轉直下,一路打折降價,仍舊難挽流標之悲劇。至此,藝術市場在經歷了一段盤整過渡期之后,進入了日趨合理的良性發展模式。老一套的雅賄買手逐漸退出,以往藝術價值和藝術價格的懸殊落差開始彌合,部分收藏目的由投機盈利開始轉向收藏、審美需求。

  大浪淘沙之下,難免有人歡喜有人愁,藝術市場的重新洗牌勢必使老派的官本位畫家面臨困局,今年的拍場上,筆者就親睹一位大名頭人物畫家的作品,由兩年前60萬每平尺的供不應求跌至拍賣時10萬每平尺的無人問津,即便在這樣大幅度的降價下,最終還是慘淡流拍。同樣的場景,在其他各大拍行,也時有發生。市場泡沫的迅速湮滅,讓很多買家措手不及,耗巨額代價搶購的“香餑餑”,轉眼間就成了砸在手裡的“爛菜葉”,損失慘重。

  當禮品畫的供求關系出現倒挂, 欲低價出手以求止損的可能也變得渺茫,無奈之下,很多買家開始把目標轉向畫家本人,希望他們能夠回購之前售出的作品。那麼,當代畫家是否應該為自己的作品護盤呢?

  實際上,畫家為自己作品護盤的實例並非新聞。多表現為兩種:一是畫家為了規范市場以便統一提價,將市面上標價偏低的作品回購。二是畫家為了提升在大眾眼中的個人形象和藝術水准,將市面上流通的早期作品和應酬作品回購。此兩者的前提在於,畫家的市場認知度高,價格具備持續上漲的空間,其所謂護盤,說到底也是為了維護個人面子和利益的最大化。而本文所講的護盤,其前提是畫家作品的流通性出現硬傷,回購的結果實際上是將收藏者的損失轉嫁到自己身上,這就和股票一路跌破發行價,受災股民要求發行公司退錢一樣,畫家當然不願去充當冤大頭。畢竟,藝術品收藏作為投資行為,必然存在一定的風險,哪有包賺不賠的道理?再者,畫家僅僅作為藝術產業鏈中的一環(生產者),很多時候,作品銷售后的收益已經攤薄在多次倒手的各個環節之中,於理而言,畫家也沒有義務去承擔收藏者的全部損失。

  但是,面對曾以重金求畫現在卻血本無歸的藏家朋友,還是有些頗富人情味的畫家會選擇回購作品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雖然這些藏家當初買畫的動機大多是沖著利益(低買高賣賺取差價)而來,可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對畫家作品的變相認可。如今價格熔斷,若依舊套用“買定離手,自負盈虧”的交易行規,對買畫者的慘狀不聞不問,顯然失了情分,基於此,有些畫家會出於愧疚和人道主義關懷去回購部分作品,權當捐款做了慈善。另外還有一種少見的情況下,畫家也會選擇為自己的作品護盤。這種畫家一方面對於自己的作品所具備的藝術價值抱有較為篤定的信心,認為大幅度跌價的現狀只是暫時現狀,藝術市場在經過階段性的調整后,其作品還會有觸底反彈的復蘇可能﹔另一方面是久居高位的慣性優越感在遭遇市場滑鐵盧時產生的巨大心理落差,畫家無法直面自己作品低價流標的蕭索現實,於是自己護盤以挽回顏面。

  言至此處,再看待“當代畫家是否需要為自己的作品護盤”這一問題時,答案已顯得不那麼重要,“護盤”一說的核心基礎——由禮品畫堆砌的泡沫王國已經坍塌解體,無論是作為消費者的藏家,還是作為生產者的畫家,必須清楚意識到,禮品畫這根救命稻草,是時候折斷了。隨著“后禮品畫時代”的到來,藝術市場的自律正在發生作用,它要求藏家不為利益左右,不斷強化個人的文化學養,開拓視野,提升鑒賞及審美能力﹔要求畫家重拾藝術尊嚴,從內心出發去創作更貼近時代及富含創新精神的藝術作品。說到底,唯有永葆藝術之真誠敬畏,才能從根源上撥亂反正。

  俗話說: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想當年,我幾千一平尺時,你賣了幾萬幾十萬一尺,也沒有多分一杯羹給我。現在畫價跌了,你卻想讓我回收護盤。天底下哪裡有此道理?畫家如是說。

  可話又一說:人家把房子抵押出去,從你家裡3萬一尺買一批畫作,剛剛看嘉德拍賣3千一尺還流標,你還好意思不退還人家一點銀子以示友好慰問?於情於理也真是有點說不過去呢。買家說。

  護不護盤,是各自的自由選擇。本人無從諫言,也不好說什麼。可是,如果在國內頂級大拍行,連續不斷地按照畫家家中要價的二三折拍賣依舊流標、流標、再流標。那些賺得盆滿缽滿的畫家有理由和責任為自己的尊嚴護盤!若非如此,請千萬莫要再信誓旦旦地賣畫開價,我的畫xx萬一尺!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