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華光·海上絲路系列)

盛唐迷鏡:海獸葡萄紋銅鏡

毛 敏

2016年06月06日10: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盛唐迷鏡:海獸葡萄紋銅鏡(國寶華光·海上絲路系列)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銅鏡是古人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其一面經精細打磨后可清晰照面,另一面往往飾有豐富多彩的圖案。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鑄造和使用銅鏡的國家之一,唐朝則是銅鏡制作的鼎盛期,其中尤以海獸葡萄鏡最具代表性,其造型優美、紋飾奇特、內涵豐富,不僅彰顯了大唐的盛世氣象,也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具有較大爭議的謎團。

  海獸葡萄鏡大致出現於唐高宗時期(649—683年),在武則天執政時期(684—705年)極為流行,今天所見到的海獸葡萄鏡大多屬於這一時期,此后逐漸走向衰微,9世紀中葉以后基本退出歷史舞台。

  海獸葡萄鏡一般呈圓形,採用浮雕技法進行裝飾,主題圖案以葡萄和海獸組成,凸起的輪環將鏡面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為數隻海獸嬉戲於枝蔓之間,外區為葡萄枝蔓纏繞。根據內、外區的枝蔓是否相連,海獸葡萄鏡又可分為“過梁”和“不過梁”兩種類型。

  現收藏於福建博物院的“海獸葡萄紋銅鏡”(見圖)則為“過梁”型,鏡背中心為伏獸狀鈕,內區中5隻海獸以不同的姿態攀援於葡萄枝蔓之上,生動傳神,頗具動感﹔外區中多隻蜻蜓蝴蝶藏於碩果累累的葡萄枝蔓之中,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內外區的葡萄枝蔓騎跨輪環彼此相連,使得整體圖案在精致之余略顯繁冗,這也正是唐代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的體現。

  中原地區原不產葡萄,漢代時通過“絲綢之路”由西域傳入。到唐代,葡萄已成為常見的食物品種,不少唐詩之中都有提及,如王翰的著名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李白也曾感嘆“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醅”。與之相對應的是,葡萄紋在紡織、雕刻、鑄造品的裝飾之中也屢見不鮮。

  海獸葡萄鏡中的“海獸”,是一種在現實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后創造出來的形象,其形態多樣,有的似獅子、有的似狐狸、有的似馬,不同學者根據自己的認知而對此類葡萄鏡提出不同的稱謂,例如宋代《博古圖錄》中稱為“海馬葡萄鏡”,清代《西清古鑒》中稱為“海獸葡萄鏡”,此外還有瑞獸葡萄鏡、狻猊葡萄鏡、鸞獸葡萄鏡等稱謂。就當前而言,以“海獸葡萄鏡”最為常用。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認為不應將“海獸”理解為“海中之獸”。在我國古人的地域觀念中,往往將本國稱為“海內”,而將世界其他地區統稱為“海外”,因此從域外引進的事物被冠以“海”字,例如海棠、海石榴、海棗等,因而古人在使用“海獸”這一稱謂時,強調的應該是“海外引進”。

  關於“海獸”的原型有較大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有學者認為海獸葡萄鏡中“海獸”的原型很可能是“獅子”。獅子原產於非洲和亞洲西部,據傳東漢章和元年(公元87年),由月氏(今阿富汗一帶)作為禮物進貢給漢章帝劉炟。隨著獅子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其形象逐漸為社會各界所喜愛,並被奉為辟邪神獸。但由於獅子的數量極少,絕大多數工匠並沒有真正見過,因而隻能通過有限的認識加上自己的想象進行創造,這是海獸葡萄鏡上“海獸”形象千姿百態的原因所在。也有學者認為“海獸”並不特指獅子,還包括其他各種形態的瑞獸,而瑞獸是我國的傳統紋飾之一,現今已發現不少六朝和隋唐時期的瑞獸銅鏡。

  關於海獸與葡萄組合紋飾的來源也有較大爭議,同樣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由我國自創,因為早在漢代,我國的紡織品上就出現了葡萄紋與瑞獸紋的組合紋飾。據考古發現,1959年在新疆民豐出土了東漢時期的“人獸葡萄紋彩罽”,以及“走獸葡萄紋綺”,可知瑞獸紋樣與葡萄紋樣結合的時間應該早於唐代,只是兩者的組合在唐代才出現在銅鏡上﹔另一種則認為是由域外傳入,具體來說則是源自古代波斯、羅馬或者希臘,因為這些國家的建筑裝飾和器物上多見禽獸葡萄紋。就目前研究而言,還無法斷定哪一種觀點更接近事實,因為無論是我國漢代的人獸葡萄紋、走獸葡萄紋,還是波斯、羅馬、希臘的禽獸葡萄紋,都與唐代海獸葡萄鏡上的紋飾風格有著顯著的差異。

  海獸葡萄鏡不僅存在於我國南北方的廣闊區域,而且在今天的日本、朝鮮、伊朗、蒙古、俄羅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現,表明這一裝飾風格的銅鏡不僅在我國流行,同時也受到世界其他地區人們的喜愛。海獸葡萄鏡融合了中外文化的諸多要素,充分體現了大唐盛世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鑒、兼容並蓄,是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見証。

  (作者為福建博物院館員)

  知識鏈接

  銅鏡在中國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銅鏡,這是一枚七角星紋圓形銅鏡。從商周到戰國時期,發現的銅鏡數量較少,多為圓形,器形較小,或為素面,或飾有少量紋飾。漢代銅鏡出土數量較多,其總體特點是體薄、平邊、圓鈕,代表性銅鏡有銘文鏡、蟠螭紋鏡、規矩鏡、雙夔紋鏡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銅鏡主要沿襲漢代樣式,流行神獸鏡,此外還有四葉紋鏡、四葉八鳳紋鏡等。唐代是銅鏡發展的鼎盛期,其數量多、種類豐富、紋飾華美、技藝高超,代表性銅鏡有海獸葡萄鏡、金銀平脫鏡、螺鈿鏡等。宋代以后,銅鏡重實用輕裝飾,制作相對粗糙,紋飾中出現了花鳥、山水、人物故事等生活氣息濃厚的圖案。明代至清代初年,銅鏡數量減少,大多數銅鏡隻有紀年銘文而無裝飾,並帶有手柄。從清代中期開始,水晶鏡和玻璃鏡出現並逐漸取代了沿用幾千年的銅鏡,銅鏡自此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