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用玉器:乾隆工指的是什麼

2016年04月05日16:19  來源:人民網-書畫頻道
 

 

  來源: 中國藝術網

 

  “痕都斯坦”為一地名,即現在的印度北部,隸屬於蒙兀兒帝國的勢力范圍。其地所制玉器華麗細膩,風格獨具,藝術史名之為“蒙兀兒玉器”。同時,土耳其半島的鄂圖曼帝國亦有玉器工藝,風格近似,然精美不逮。18世紀盛清之際,二者皆經新疆東傳到清廷。

 

  蒙兀兒及鄂斯曼王室均信奉回教,故玉器洋溢著伊斯蘭風韻。此類玉器擅以純淨的玉色搭配繁復層層疊疊紋飾,光潔豐美﹔有時鑲嵌金絲及寶石,燦爛華麗,部分作品追求薄可透紋效果,精巧細致。採用水磨技術,通體玲瓏薄透,從內壁可以看到外壁浮雕花紋,可謂鬼斧神工。在裝飾手法上,採用浮雕、立雕、鏤空雕等復雜組合工藝。浮雕的紋樣磨去琢痕,形成凹凸的視覺反差,增強其藝術表現效果。

 

  目前所見清宮藏痕玉,一種是當年輸入,另一種系宮內工匠仿制,稱“西番作”,多刻年款。從乾隆三十三年到嘉慶二十二年(1768—1817)的近五十多年間,各地向朝廷進貢了800左右件痕玉。同時,清廷的駐外大臣也購買一些進獻乾隆。

 

  乾隆時期玉器的工藝,因用料考究,精雕細琢,不惜工本,極富有時代特色而被稱為“乾隆工”。“乾隆工”的特點就是在用料和制作上不計成本,在工藝上精益求精,盡善盡美。

 

  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的平准戰役取得勝利,出產和田美玉的新疆正式歸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和田玉玉貢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對此,乾隆皇帝非常得意,他特制碧玉刻詩大盤以為紀念(現在養心殿后寢)。在御制《和闐玉》詩中,乾隆寫道:“和闐昔於闐,出玉素所稱,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並說:“回城定全部,和闐駐我兵,其河人常至,隨取皆瑤瓊。”

 

  為了使人形象地了解當時新疆開採山料玉的情景,他還令玉工琢制了一件碧玉《於闐採玉圖》山子(1765年),題詩於背面:“於闐採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時河水涸,撈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寧慮涉寒波。玉不自言人盡知,那曾隔璞待識之,卞和三獻刖兩足,審然天下應無玉。”

 

  一般來說,玉料送達內廷后,擇其優者,根據材料特征和需要確定應制器物,重要的要上奏皇帝批准。之后,一部分留玉作加工,大件和部分小件送蘇州、揚州、南京、杭州等地加工。乾隆二十五年后的制玉高潮時期,每年外包玉器達200件。

 

  古代帝王多喜愛(002761,股吧)玉器,《左傳》就記載了許多諸侯王之間用玉為禮物進行交往的故事,有的甚至流傳至今。清代的乾隆皇帝喜愛玉器超過歷代帝王。清宮遺留的古代玉器,大多為乾隆時期收集的,他還親自進行鑒別、定級,許多清宮遺留的古代玉器,配置的木托、木座、木匣,都是乾隆時期置辦的,並帶有乾隆欽定的甲乙丙等字樣。得到一件珍貴的玉器,乾隆總是題詩吟詠,或表示愉快的心情,或對古人工藝的贊嘆,無不體現了乾隆對於玉器的喜愛。

 

  乾隆工精妙之處?

 

  著名玉器鑒定專家趙永魁表示,“乾隆工”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玉料好。乾隆要求制作玉器的料一定要是好料。乾隆二十五年新疆開始貢玉,每年春秋兩貢就達兩千公斤。如遇特殊情況,還要派專差採玉。乾隆四十一年,從新疆運大玉六塊,計兩萬余斤。

 

  其次,是工好。乾隆把當時江南制玉好手調往宮中如意館,並要求宮廷畫家繪制圖樣,日夜趕制玉器。故而當時的玉器不但工好,而且還具有藝術性。

 

  再來,就是拋光好。當時的拋光是非常講究的,從粗砂到細砂,再用裝有麥麩的布袋用手一點點揉玉器,這麼做十分浪費人力,卻能把玉質內在的亮揉出來,從而表現出玉質的潤度。

 

  極為重視好彩頭

 

  把好彩頭和吉兆象征盡心盡致地表現在工藝美術上,在清代乾隆時期的玉器上極為普遍。玉器上的紋飾可謂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無一不祈盼自己能夠健康長壽、幸福吉祥,因而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工匠們運用不同的工藝方式表達了渴求生命、向往長壽的意願。蝙蝠象征福澤,梅花鹿象征功名利祿,佛手象征富貴在握,月季取月月洪福之意,象征青春常在。

 

  如今社會上許多人在仿“乾隆工”,拿仿“乾隆工”當真的賣,所以藏家在選購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乾隆工的風格,注重料好、工好、設計巧妙、吉祥福瑞的時代特征等幾個顯著特點,加以區分。更要多進博物館,熟悉乾隆時期玉器的總體風格,規避風險。

(責編:董子龍、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