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古玩鑒定講究多 專家有時也打眼

2015年11月27日08:16    來源:中國文物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古玩鑒定講究多 專家有時也打眼

  中國的古玩鑒定是一個大江湖,三教九流,花樣百出,投機、造假、為錢而鑒定等現象層出不窮。那麼古玩鑒定的技巧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玩行業鑒定技巧分析。

  而“古玩鑒定中的‘眼學’與‘科學’的問題”更是大家爭論的一個焦點,比如對於專家的質疑,體制內與體制外的相互斗爭,傳統專家與現代科學之間的彼此懷疑等……本刊記者近期採訪了方方面面的業內人士,他們從不同的視角來探討“古玩鑒定中‘眼學’與‘科學’”這個話題,揭示古玩鑒定中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呈現給讀者一些發人深省的思考。

  偌大的古玩鑒定江湖叢林裡,三教九流無所不有,這個江湖叢林從來不乏爭議。再怎麼優秀的專家也有“打眼”的時候,再怎麼精密的儀器也有無法判定的難題。而中國文物仿制造假隨著科技手段提升,越來越高明。整個古玩鑒定業又缺乏行業規范,一地雞毛,亂象叢生。

  “眼學”和“科學”,誰更靠譜?

  許多人對藝術品市場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總覺得這個市場水太深,唯恐上當受騙,不敢涉足其中。這種狀況客觀上造成了藝術品流通只是少數人的游戲,制約了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專家頻“打眼”

  在古玩收藏鑒定活動中,最常用的是“眼學”,即以專家們的眼力來區分藏品是真品還是贗品。鑒定過程中,專家們需要靈活運用自身的思維和感官,對同類真品進行回憶,對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對實踐經驗進行印証,使“眼學”發展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

  在文物市場上,鑒定是關鍵環節。但在這個關鍵環節上,卻沒有一個專門的文物鑒定法,不能對鑒定部門、鑒定專家的資質、鑒定的程序、鑒定失誤的賠償等作出明確規定。於是,一批所謂的鑒定專家,隻認錢、不辨假,以至給贗品發“鑒定証書”的事例頻頻發生。

  2011年12月1日,安徽霍邱縣城關鎮居民魏某向該縣公安局經偵大隊報案稱,有人利用假文物對其實施詐騙。由於証書制作規范,魏某信以為真,以2萬元的價格購買,后該藏品經四川省文物鑒定中心鑒定為贗品,魏某找到鄭某后,鄭某不承認,認為其有安徽省文物鑒定部門的鑒定。

  《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這樣“指鹿為馬”的事情在古玩鑒定圈屢見不鮮。曾有5名國內文博界知名專家,隔著玻璃鑒定一件玉衣,拿了幾十萬鑒定費,即聯名簽署一份價值24億人民幣的証書。犯罪分子以此為依據,騙取10億銀行貸款,造成銀行近6億元的損失。

  玩收藏的,難免不“打眼”——“打眼”也是收藏者的必修課。打眼關系到專家的眼力和聲譽,可悲的是,有些專家不顧聲譽而有意“打眼”。2009年鄭州的兄弟倆在某鑒寶節目海選現場找專家鑒定家傳古畫。專家說古畫是贗品。隨后,在專家的牽線下,兩兄弟以17萬元將古畫賣給了專家的朋友。一年后,他們發現這幅古畫竟拍出了8700萬元高價。

  說古董鑒定市場是一個“叢林社會”並不為過,這個市場是專家林立,魚目混珠,毫無規則可言,一切向錢看。

  “科學”有缺陷

  專家頻頻“打眼”,讓人們對古玩鑒定充滿懷疑乃至絕望。

  如今,儀器鑒定又開始活躍起來。比如鑒定一幅古畫,從紙張及裝裱的質地,墨跡及顏色氧化的程度等方面就能大致判斷它的年代。而對於瓷器,儀器可以根據成分判定年代,但憑借科學檢測手段來進行古瓷器鑒定,隻參照數據的相似性而忽視了器物本身是否符合同時代器物的審美、藝術性等特征,是過於片面的。

  文物鑒定都涉及到哪些科學檢測呢?據資料顯示,目前的科學檢測和鑒定方法,大致可以分為有損測試和無損測試兩大類:有損測試主要包括熱釋光測年法和反應堆中子活化分析法﹔無損測試主要包括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EDXRF)、質子激發X熒光能譜(PIXE)、同步輻射X熒光能譜(SRXRF)等方法,此類方法一般是利用光對古陶瓷胎、釉中含有的化學元素的種類和數量進行分析測試,直接將待測陶瓷器放入控測室內即可。

  以金屬實例來分析:湖北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經X射線熒光分析得知,其劍身為銅、錫合金,並經過了硫化處理(含Cu2S、Fe2S等),因而美觀耐蝕,鋒利如故,從而証明了古代青銅器存在有硫化處理工藝。

  玻璃分析:學術界一向認為,古代西方的玻璃制品以天然純鹼或碳酸鈉、碳酸鉀的草木灰作助熔劑,而中國古代玻璃則以方鉛礦、白鉛礦為助熔劑。故通常以其成分為鉀鈉玻璃或鉛鋇玻璃來斷定其制作工藝和產地。

  瓷器分析:為什麼元代的瓷器,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高度的琢器,其器型大多都不太規范周正,如元代一些青花蓋罐,往往在其頸部出現“歪脖”的現象?通過測試得出元代制瓷在其胚胎的泥料配方上,採用的是一元配方法制泥,即使泥料中添加了一些高嶺土,但其含量也不足8%,所以用這種泥料制成的瓷胚,很難保証其足夠的強度,在自然干燥時難免不變型,即使在自然干燥的過程中不變型,在入窯燒制時窯溫超過一定的溫度時,其器物也會產生變型的現象,這就是元代瓷器青花大罐出現“歪脖”的主要原因。發展到明代的洪武以后,在制瓷時用的泥料中添加了高嶺土的含量(約25%),所以在明代的傳世瓷器中,這種變型現象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尺寸較高的琢器,幾乎沒有再歪脖的現象。清初的制瓷泥料,其配方已接近40%的高嶺土含量,所以清代的瓷器器型更加規范和周正。制瓷泥料中添加高嶺土,用來提高大件瓷器的強度及烘成溫度,以減少器物的變型現象。從不十分規范周正的歪脖,到瓷器器型的十分規范周正,制瓷工藝上的這種發展過程,就是從傳統到科學的發展過程。

  然而,科學檢測雖然能從數據上說明文物的特征,但是也有其難以避免的弊端。據悉,科學檢測需要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建立巨大的文物產地及年代的標准數據庫,但是,目前我國有大量文物仍未被發掘,所以數據庫從理論上講並不完整,這給科學檢測帶來一定的挑戰。

  同時,國內文玩仿制行業又十分“專業”,在文物大省河南洛陽市孟津縣的南石山村、伊川縣的煙澗村和禹州的神垕村,都是遠近聞名的專業仿古村。另外,江西景德鎮也雲集著大批瓷器仿制的高手。高仿真“專業戶”高水旺說:“(我做的)這批高仿品過了幾次機場的X光機,幾次輻射下來,產品的碳14含量減少,結果有關部門一鑒定,竟然說是3000年前的中國陶器。”

  文物界揭黑作家吳樹曾寫道:“目前的鑒定除了鑒定水平落后之外,鑒定行業的自律也是一個問題。對於鑒定手段,無論是專家的‘眼學’,還是儀器的科學測試,都無法攻克這裡的城池。”

  畢竟,任何儀器、科學的運用者及實踐者說到底都是人,隻要文物鑒定行業未能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和懲罰制度,那麼無論多麼高精尖的科學檢測都無法保証結果的真實性。

  尺有所長 寸有所短

  古往今來,鑒定古董文玩以眼學為主,都還沒能脫離眼觀、手摸等等方式,並始終以這些方式為主。不進行科學檢測而得出推論或結論來,能服眾嗎?

  我的答案是:能。專家的眼光是建立在對歷史、藝術、考古等多方面知識的基礎之上,得出來的一個評價標准,這個標准並不是某一位專家自己發明出來的,是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經驗。比如,眼可以看出形來,即可判斷形狀是否為某時代某人所畫或所作之物品﹔眼可以看出質來,即可分析工藝水平之高低,比如畫功粗細之分,瓷器加工粗細之分,使用原材料粗細之分﹔眼可以看出風格來,分析筆劃的運用和個體習慣、所畫對象的不同變化方式、所用顏料的選擇取舍、瓷器造型的把握等等,科學檢測無法測出。

  科學檢測使不上勁兒,不在於科學檢測不科學,而完全是古董文玩的特殊性所導致。任何科學手段都有其局限性,並不能全然解決鑒定的難題。

  眼學的不足在於,受個人素質和技術水平高低之限制,某些失誤在所難免。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原秘書長劉東瑞認為:“‘眼學’ 和科學鑒定,就像中西醫一樣,最明智的做法是讓二者結合,優勢互補。”匡時拍賣董事長董國強認為:“應該尊重前人的鑒定結果,比如歷史上收藏家的藏品、歷史上的著錄,不能輕易否定,因為他們看到真東西的機會比我們多得多。”

  實際上,“眼學”裡面就包括科學,你不能把它們對立起來。“眼學”是經驗的積累,這其中也包含了對科學實驗結果的吸收。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如果能構建二者的溝通平台,實現相互驗証、相互補充,把一切可充分利用的有效手段加在一起,文物鑒定會更加科學和可信。

  周南泉:沒有一個藏家敢說沒有走過眼

  古玩藝術品的真假,是古玩收藏的關鍵所在。中國的造假可謂一流,由此又滋生了一批的假專家,沒有任何資質的鑒定機構,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自為政。在本刊記者提出想要採訪鑒定方面的老專家時,王志成先生說你一定要去了解一些德藝雙馨的老專家,去感受他們的知識、認真和執著,有人說他們頑固,有人說他們老了眼睛不好使了,百聞不如一見。

  於是,有了與八十四歲的老先生周南泉見面的機緣。

  周南泉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業內最著名的玉器鑒定專家之一,擁有中國收藏家協會鑒定委員會常委、中國寶玉石協會常務理事、東方收藏家協會珠寶玉器鑒定組組長、中央電視台《藝術品投資》欄目玉器類首席專家等眾多頭銜,被人稱為“玉界泰斗”。

  (來源: 中國報告大廳)

(責編:赫英海、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