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皇上,還記得宮裡的那些寶貝嗎?

魏沛娜

2015年08月31日08:23    來源:深圳商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皇上,還記得宮裡的那些寶貝嗎?

 

“康雍乾宮廷藝術大展”展出260余件(套)私人珍藏,圖為展出的粉彩鏤空團螭龍紋“時時報喜”轉心瓶。

御制鎏金銅交龍鈕雲龍紋南呂編鐘,乾隆八年楷書刻款。

“乾隆御覽之寶”寶璽。

朗世寧的《紙本平安春信圖》。

青花釉裡紅纏枝螭耳尊。

雍正時期的粉彩牡丹蜻蜓碗。

  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

  全球范圍內中國宮廷藝術品重要藏家共同參與的“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宮廷藝術大展”正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據悉,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內地舉辦的首個聚焦康雍乾時期的綜合文物大展,也是華人世界首次完全由私人藏品呈現的清代宮廷藝術大展。康熙青花萬壽尊、王?《康熙南巡圖第六卷》、雍正《群仙祝壽圖冊》、郎世寧《平安春信圖》、圓明園獸首……此次共計展出清代宮廷文物260余件(套),這些作品大部分為20年來藝術品市場公認的頂級作品,多兼具重要性、代表性、藝術性和文化性。

  近年來,清代宮廷藝術品在拍賣場上屢創天價,當全球對中國清代宮廷藝術的關注度與日俱增的同時,又該怎樣重估清代宮廷藝術的成就?

  透過文物看品位

  本次“康雍乾宮廷藝術大展”涵蓋書畫、古籍善本、緙絲、瓷器、玉器、漆器、玻璃器、琺琅器、紫檀家具等十余個門類,策展人謝曉冬告訴記者,本次展覽定名為“盛清的世界”,希望透過文物來把握整個康雍乾時期的內在精神氣質,及其與現代的關系,並在此一維度上,重估清代宮廷藝術的成就。

  “這是一次中國文化傳統與東方哲學的探索之旅。在文物選擇和現場呈現上,展覽力求勾勒整個盛清時代宮廷藝術發生演變的內在邏輯以及皇帝和宮廷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使觀者反思東方哲學和藝術傳統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是否仍具有現實意義。”謝曉冬說。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常常以勵精圖治的形象出現於電視熒幕上,他們喜歡出游、醉心於中國傳統文化。與此同時,他們也酷愛藝術,在收藏領域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尤其是乾隆,在世時全力搜羅天下奇珍異寶,引領了一股鑒藏之風。那麼,康雍乾三代皇帝究竟具有怎樣的文化素養?以及如何影響當時的宮廷藝術收藏氛圍呢?

  對此,謝曉冬介紹說,大清皇帝信奉儒家理念,相比宋元明,新儒學在清代得到了更深入的貫徹和推廣,康雍乾三代均以擅長哲學辯論著稱,推崇文武之道,同時他們書寫和刊印了大量反映儒家理念的書法作品和古籍圖書,這些作品不獨有非凡的藝術價值,同時用以宣揚教化,推進綱常之治﹔其次,他們還是宗教的忠誠保衛者。三代帝王對道教、佛教都採取支持的政策,對同期西方傳來的基督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比較寬容,乾隆本人更是藏傳佛教的忠實信徒。本次展覽中有關的文物,顯示出清代宮廷信仰的不同側面,這其中當然有政治的因素,但也反映出帝王精神生活的復雜性。

  “三代帝王還是詩人、藝術家,文學在中國自古即被視為經國之大業,‘游於藝’更被視為君子的一種理想生活。康雍乾三代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同時也在文學和藝術上表現卓著,最著名的乾隆帝一生作詩超過4萬首。”謝曉冬說,作為詩人與藝術家這一角色,顯示出中國宮廷藝術的獨特之處。

  謝曉冬認為,“皇帝不僅僅是文化和藝術的贊助人,更是藝術的直接創造者。通過詩文藝術活動,盛清的三代皇帝不僅實踐了儒家文人的理想生活,平衡了政治生活的壓力,還直接影響了清代宮廷藝術的整體水平、品位和走向。三代皇帝中尤以乾隆影響深遠,其以三希堂為代表的宮廷文房活動,將中國宮廷藝術、鑒藏推向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呈現清代宮廷器物成就

  自康熙至乾隆的130多年被稱為“康乾盛世”。謝曉冬認為,三代皇帝熱愛哲學、雅好文藝,文治武功成績卓著,在城市發展、社會經濟生活繁榮的背景下,三代皇帝大力推進大型圖書編撰事業、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大量知識精英進入朝廷,推動了宮廷藝術繁榮時代的到來。

  在此次展覽的第三部分“繁華世代——康乾的盛世圖景與工藝”中,第一章“江山勝景”聚焦江南意象,康熙和乾隆均六下江南,在推進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同時,隨行詞臣畫家、宮廷畫家創作了大量的表現江南勝景的書畫作品。這些作品不獨有高超的藝術價值,還是清代江南城市發展的表征。

  第二章“御題御制”則反映了康雍乾在引領整個宮廷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謝曉冬講道,無論是雍正對題唐岱山水冊頁、乾隆御題王?冊頁,還是一系列乾隆御制詩文系列瓷器、漆器,在顯示三代帝王的詩文水准的同時,也昭顯著他們作為詩人、藝術家的形象。

  這些作品不獨制作精妙,透露著三代帝王高雅的鑒藏品位,也展示著三代帝王致力於遺留千古,與前賢、臣子唱和悠游藝林,引領時風的人生意趣。謝曉冬說,“清代宮廷藝術的繁華,帝王、宮廷畫家、皇族畫家、詞臣畫家正是‘始作俑者’,他們塑造了整個時代的藝術品位。影響所及受命燒造御用器物的宮廷造辦處、景德鎮御窯廠、蘇州、揚州、廣州等地,將瓷器、玉器、漆器、掐絲琺琅、竹木牙角、家具等各類器物制作提高到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章“盛世華工”正是對這些清代宮廷器物成就的全面呈現。“瓷器當然是首先的驕傲,康雍乾對瓷器的熱情比前代帝王有過之而無不及,無論類型、工藝與質量相比明代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在仿古之外,大量的創新器型和釉色被研發出來,展覽中‘康熙青花釉裡紅海水龍紋缸’、‘雍正青花人物故事紋筆筒’、‘雍正粉彩過牆枝桃紋碗’、‘雍正粉彩牡丹蜻蜓碗’、‘乾隆粉彩時時報喜轉心瓶’等皆為當時的佳作名品。”謝曉冬說,此次展出的乾隆紫檀雕蓮框內嵌玉石荷塘圖挂屏、康熙犀角雕“張騫乘槎”圖杯等,亦可以看到宮廷工藝在各個領域的精進。

  皇家收藏的劫難

  尤要關注的是,自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明末進入中國以后,中西互動在清代達到一個新的高峰。以法國傳教士李明、白晉,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為代表,他們將西方最新的科學成果、繪畫技法帶入中國宮廷,使得當時的中國宮廷繪畫、瓷器燒造、建筑、鐘表等各個領域受到了歐洲風格的顯著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堅持自身的歷史和傳統,通過不斷鞏固明末發展起來的抽象筆墨意趣,並上溯到宋明藝術歷史與審美,在書畫和瓷器燒造中尋求復古表現,則是同期宮廷藝術更重要的一股潮流。”謝曉冬認為,正是通過這種努力,在一系列宮廷鑒賞、藝術創作中,通過對上至商周兩漢,下迄唐宋元明一系列經典意象的致敬,康雍乾三代帝王完成了與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接續。

  為配合本次展覽,龍美術館還舉行了“重估與展望——盛清宮廷藝術史學術研討會”。香港藏家林霄就“對乾隆收藏的評價”提出相關問題,比如相對於民間收藏,皇家收藏是否更好地保護了藝術品?皇家收藏對於藝術傳承是否起到了更好的傳播作用?這也許是重估清代宮廷藝術成就的切入口之一。

  林霄認為,如果皇家收藏不能夠轉換成公共收藏的話,皇家收藏的積極意義也幾乎不存在。“乾隆一萬多件的書畫收藏,除了偶爾邀幾位文臣陪他看看,基本是供他一人把玩,臨摹、題字就是他的玩法,可見他是將這些藝術品作為他的私人玩物。”在林霄看來,皇家收藏是否更好地保護了國寶?其實這是個偽命題。歷史上恰恰是數次皇家收藏的劫難造成了傳世藝術品的集中毀滅。林霄說,“乾隆之前最大規模的皇家收藏是宋徽宗,《宣和畫譜》收錄了王羲之243帖,王獻之89帖,估計其中已經很多不是原跡了,但其中真跡一定還有,可惜到今天一件也沒有傳下來。這是關於王羲之父子的最后一次記載。皇家收藏的結局,基本都是聚集一批銷毀一批。折騰幾次,王羲之真跡就這麼徹底消失了,倒是唐太宗、武則天叫人臨摹、雙鉤廓填的復制品,用來賞賜給大臣、送給日本遣唐使,這些摹本一部分留存到了今天。”

(責編:魏欣寧、董子龍)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